历史中的许阿梅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许阿梅(1823—1855),字义青,清代潮州府普宁县北山村人。  道光三年(1823)初夏,许阿梅出生在北山村一个贫苦农家,兄弟排行第六的他,问世时前面已有二个哥哥先后因饥饿和疾病夭亡。父亲是一位老实而又能干的农民,除了租种地主富绅的田地,农闲时便在村前面的练江摆渡,争取多赚点血汗钱,以养家糊口。许阿梅因是幼子,稍稍懂事时,便终日跟在父亲身边,风来雨去,帮撑篙、帮划桨,小小年纪便学得了一身好水性。十三岁那年,已经成家的三哥往甲子港帮船主出海捕鱼时,在海中突遇台风,葬身大海,四哥、五哥长年在外打工,父母亲担心日后年老,无法帮小儿子成家,便通过媒人介绍,用六斗半米作交换,给阿梅讨了一个童养媳。小女孩比许阿梅小7岁,叫江亚英,娘家在上塘村。
转眼间,已是咸丰元年(1851),许阿梅已成长为浓眉大眼、膀圆腰粗、膂力过人的汉子。父亲5年前去世,他继承了父亲摆渡的职业。由于父亲生前怕儿子受人欺负,让许阿梅前后跟从三位拳艺师傅学习,使许阿梅练成了一身过硬武艺。尤其是耙头枪法,更是精湛。许阿梅一把铁耙在手,一二十个壮汉都打不过他。许阿梅还好水性、好眼力。他和一帮“水鬼”兄弟潜水都可达半小时之久。更让人叫绝的是,许阿梅潜在水中,能够睁着眼睛看鱼游,夜里只要有丁点的星光,他便能看清水沟里爬动着的田螺、螃蟹。所有这些,为他日后作为起义军的首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两个在外谋生的哥哥没有音讯,若干年来,他和母亲、江亚英一起,忘我劳作,女的养猪织布,男的耕田摆渡,总算摆脱了“有上顿,没下顿”的困境。和亚英“圆房”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又买了一条半新不旧的小木船。除了在练江渡口摆渡外,毗邻乡村的富坤、商贾及大户人家,要从水路运载货物往潮阳、汕头以至潮州的,他都能够接手营运了。特别是“立冬”过后,正是甘蔗成熟,蔗糖上市的季节,铁山山麓、练江两岸,一望无际的甘蔗林,北山村周边数十家“土糖寮”烟囱如林,生意火红。富户人家或集资、或独资,搭起“糖寮”,收购来甘蔗,用水牛拉动石碾子,榨取蔗汁,聘请专业师傅,制作生产出富有特色的赤砂糖(红糖的一种)。连续两个多月,一般到了春节,甘蔗收完,“糖寮”才收烟。而这段时间,也是练江水上运输最繁忙的季节。许阿梅和船友们,把一麻袋一麻袋的赤砂糖装上船,顺流而下,日夜兼程,直抵买主所在的港口码头;返航时,又常常能够载到同一季节出产的赣麻(江西产的麻皮),虽是溯流而上,但能借东风之力,扬帆而归。常常三五天一趟,便有钱有米到家。这种生活,虽是忙碌辛苦,但对穷苦出身的许阿梅及一帮弟兄们来说,已是求之不得的。毕竟甘蔗不是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可收获的呀!
这一年,腊月廿五,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北山村佃户许旭钦,月前交完田租后,家中已是粒米无存。妻子忍饥挨饿,双脚已出现浮肿。眼看年关将到,许旭钦找了三家富绅田主,巴望借些大米过年,谁知一筒米也借不到。夜里,父亲又突然患病,卧床不起。家中四壁萧然,哪来钱给父亲买药治病!正在走投无路、面临绝境之际,旭钦忽然想起了平日喜欢打抱不平、济困扶贫的阿梅兄弟,急忙跑到村前通往晖含圩的渡口,向许阿梅诉说苦衷。许阿梅此时运载旺季已过,靠日间摆渡少许收入养家。听完旭钦的话,他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一个白银,边塞到旭钦手中,边慨叹道:“像你这样困境的,未知还有多少啊……我知道这钱不够。”许阿梅成家立业不久,自己尚且举债在身,但看到眼前陷于绝境的穷苦弟兄,又决然拉住许旭钦的手说:“走,一起去我家,咱们再想想办法。”二人边走边谈,不一会便到了许阿梅家。梅母和媳妇江亚英,日夜轮流织布,以帮补家庭经济。此时,机杼上又织好了大半匹夏布。见到丈夫和旭钦伯进来,亚英忙从织布机上下来,给他们让坐、泡茶。许阿梅拉着妻子进里屋,把旭钦的境况告诉了她。夫妻俩商量了好一阵,当他们重新走出来时,只见许阿梅拿起剪刀,在亚英的帮助下,把机杼上的半匹多白苎布剪了下来,并递到许旭钦面前:“钦兄,我确实是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帮助你,这白苎布你就拿去典当,快点给你父亲求医治病吧。”停了停,又说道:“你家春节的食物用品,我这几天再找弟兄们想想办法帮你解决。”
许旭钦看着大半匹夏布,感动得哽咽着,半晌才说出一句:“我就知道你和穷苦兄弟心连心!”说完,抱起布匹,急忙往杨连茹设在村中的典当行走去。
大年过了,元宵也闹完了,又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由于去年稻谷歉收,大部分贫苦农家已面临“种田无米炊”的困境。一些年富力强的,又开始陆续跑出去打工求生路。老弱病残蜗居在村里的,不时又有人饿晕、饿死的情况出现。“典当活命,救人要紧!”许阿梅从上次用夏布典当帮助许旭钦度过难关得出经验。他和村中辈份较高的许坚伯及召唤力较强的许鸿飞、许鸿翔、许乌鸡、许亚崎等一帮兄弟,经过磋商后,发动了近一百户贫穷人家,连续三天,把家中的用具、农具,从大的到小的,从值钱的到不值钱的,拿到邻村定厝寮富绅杨连茹开设的当铺去典当,用以买粮度过荒年。
杨连茹,小名捷,祖上开当铺起家。传到他手上时,已分别在本村、北山村、郭厝寮村、晖含圩、白马圩、大坝圩等地开设了十三家当铺。他精明刁钻,经常变换剥削手法,当铺生意兴隆。因他手法变换敏捷如猴,远近的客户、村民都叫他做“猴仔捷”。但是,这一次他却上了许阿梅的当。面对北山村的穷户几天来连贯性地典当家具、农具,大至打谷桶、谷达、水车,小至斧头、镰刀等,杨连茹的手下忙得不亦乐乎。第四天,当相关当铺的掌柜报告给财主杨连茹时,杨连茹气急败坏地跳了起来:“打谷桶、谷达、水车庞然大物,不易保管,又极易失火;斧头、镰刀,梅雨季节一来,生锈蚀坏,这这……得不偿失,得不偿失!”继而,又像训斥又像谩骂:“刁民!北山村的刁民!”
是的,刁。这是为求生存之刁,是贫苦农民向富绅、剥削者抗争之刁!
半个多月后,不等典当期满,斗败了的杨连茹约请许阿梅、许坚伯等前去谈判,以“当三还一”为标准,让客户领回典当物,对部分保管失妥,造成损坏的,加价赔偿。
年轻的许阿梅,以他的智慧,也以他的威武形象,为解救北山村的穷困百姓,留下了一则传世佳话。

chenAjing(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