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大文化遗产之黎族续篇

家乡区县: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2004年以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传习场所建设、支持传承人传习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探索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途径和方法。续篇......

4.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以前黎族姑娘13岁就开始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纺织,精湛的纺织技术因此能够世代传承下来。由于社会变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技艺正濒临灭绝。

5.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

海南岛制陶有悠久的历史,在黎族居聚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片,文献中也不缺乏记载。目前懂此技术的不足10人。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至今保留着原始制陶——泥条盘筑法,这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作用。如今懂得这种技术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传承人寥寥无几。

6.黎族骨簪

黎族骨簪是黎族文物中的精品,被定为民族文物一级。黎族骨器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刻制一支骨簪大约需要5—12天的时间,雕刻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造诣和雕刻技艺,同时要细心有毅力。这也是如今骨簪雕刻难以传承的一个原因。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今在黎族地区,骨簪已经难得一见。

chu冰冰(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