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游戏实战系统建立在传统啤酒游戏基础上,是用系统软件的方式来模拟啤酒游戏,通过对各种供应链参数的调整、改变和组合,来得到供应链的不同状态,从而真正的分析出“长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啤酒游戏实战系统简介
让学生了解在传统啤酒游戏中无法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在不同状态下的长鞭效应的解决方案。
系统操作方法
由一群人,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种角色,彼此只能透过订单/送货程序来沟通。各个角色拥有独立自主权,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至于终端消费者,则由游戏自动来扮演。而且,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
啤酒游戏
啤酒游戏,是1960 年代,MIT 的 Sloan 管理学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 Sloan 管理学院的学生们,各种年龄、国籍、行业背景都有,有些人甚至早就经手这类的产/配销系统业务。然而,每次玩这个游戏,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得到的悲惨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然而,消费者的需求变动,却也只有第二周那一次而已!如果成千成万、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参加游戏,却都产生类似的结果,其中原因必定超乎个人因素之上。这些原因必定藏在游戏本身的结构里面。
影响行为
从这个啤酒游戏的教训,可知:结构会影响系统的总体行为。不同的人,置身于相似的结构当中,倾向于产生类似的结果。但是,参与系统的各个份子,常常只见树而不见林,只能针对眼中所见的 local 信息,做 local 的最佳决策。不幸的,每个人的 local 最佳决策,不见得会导致整个系统的 global 最佳决策。像啤酒游戏里头,不管是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所能接触的 local 信息,做出最符合本身预期的善意、果决、最佳决策,但结局却是...能怪罪任何一个份子吗? 信息不对称,各自理性判断但没有相互协调。 经济学里,有一个「存货加速器理论」(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正是用来解释这种「需求小幅上扬,却导致库存过度增加,进而引起滞销和不景气」现象的商业景气循环理论。 缺乏这种全面观察的角度,就无法跳脱这种结构所囿限的个体行为。
啤酒游戏的启示
结构影响行为
在同一结构中,不同的人也许会做出类似的表现。当问题出现时,或绩效不如人意时,我们喜欢找出某人或某事加以责怪。但是,系统的危机往往是由于其自身引起的,而不是由于外力或者某个人的错误。这种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普遍。
人类的系统结构很微妙
我们容易把“结构”看成是外界加在个人之上的各种限制。但是,在复杂的生命系统里的结构是指支配行为模式的基本相互关联。在人类系统中,系统结构就包括人们如何做决策——即我们依据观点、目标、规则和习惯来指导行动的“操作性决策”(operating policies)。 新的思考方式
解决问题的关键杠杆作用往往来自于新的思考方式。
在人类系统中,人们常常不能发挥杠杆作用的潜力,找不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大家只在意自己的决策,而忽视这些决策如何影响他人。在啤酒游戏中,参与者本来有能力消除老是发生在极端的不稳定局面,然而,他们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不明白,造成这种不稳定局面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他们自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