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剡纸上金庭
千古书圣千古谜,书圣一生终究写过多少信札、多少帖,谁也无法统计。在存世的近800个帖子中,看不到“金庭”两字,足见隐居之慎密。唯一可找到的是两个带“剡”字的帖子——《剡槌帖》和《在剡帖》。
也许,它们就是开启王羲之思剡、入剡、归隐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情系紫藤捣剡纸
剡槌纸、鼠须笔是书圣王羲之的文房两宝,早在王羲之入浙地之前,剡槌纸就闻名遐迩了。
就像今之书画名家爱好安徽的宣城宣纸一样,羲之入浙地后,迫不及待地要试一试剡槌纸的奇效。
果然,出神入化。为此,即使在为官期间,王羲之也常来剡县采集剡纸。
有人说这是个传说,但在《剡槌帖》中却透露了王羲之的真实信息,这是他自己亲笔写的:“还便行,当至剡槌上。”显然,王羲之不仅自己爱好此纸,还要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帖中所叙的是司州刺史王胡之,并告诉他“二十日还,以示”。王羲之为什么要在产剡槌纸的地方待这么久呢?原来,金庭瀑布山又名紫藤山,民国版《嵊县志》有这样的记载:“王右军将军羲之墓在金庭瀑布山,又名紫藤山。”当时金庭盛产紫藤,用木槌捣熟此藤成浆,加上极佳的瀑布山泉就是易生墨晕的剡槌纸了。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唐人顾况在《剡纸歌》中,把制作方法写得很详细:“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水乃瀑布泉,藤乃紫剡藤,金庭系住了王羲之的痴情,王羲之在《剡槌帖》中明确告之:“什事中久,宜暂东。”即:我在山阴等得太久了,非常需要在剡之东乡即金庭紫藤山庄住一段时间。原来他在金庭紫藤山庄搞了个纸作坊,专产剡藤纸和麻纸,他就是要把自己生产的上佳藤纸让好友分享。
纵然卒老弥留之际,也要与紫藤为伍,这也许是书圣王羲之的一个梦,但经营剡纸坊确实是他隐居紫藤山庄的一个大手笔,对推进当时剡县的造纸业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可惜的是,后人没把它传承下来。
愿将粗足作佳观
《在剡帖》只有十三个字,“敬亲今在剡,其后复亡,甚不可言。”其中的“敬亲今在剡”五字掷地有声,是王羲之隐居剡县金庭的一个有力证据,也为考证诸帖指明了方向。如《逸民帖》中“吾前东,粗足作佳观”的“东”字有了具体的方位,可理解为:我已在山阴之东(剡县金庭山)构造了精良的楼房和园林,虽田园粗足但丘壑可怡。道出了“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的淡泊处世观。这种躬身园艺的生活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他请远在益州(今四川)的刺史周抚用布袋寄来果种,在《笃喜种果帖》中,他写道:“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胡桃、皆生也。”原来,他还是个开发水果新品种、引进优良品种的高手,他开发的品种林禽(沙果)、樱桃也是从巴蜀引入,还有日给藤(海棠果)、青李、冬桃、柑橘、新栗、香榧等新奇品种。晋时,金庭山是剡中香榧的主产区,王羲之还创造了“榧板书”,即晚年他喜爱把书法写在有涩味的香榧板块上,衬之以天然饰纹,甚是优雅美观。
可以说,这是王羲之辞官归隐的第二大手笔,他组织朋友欣赏田野丰富的景象,并把举办分享劳动果实的聚会,看作是比兰亭雅集更有意义、更值得欢乐的一种方式。“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见《与谢万书》)
物养之妙在山崖
如果顺“藤”摸瓜,把《剡槌帖》中“采药山崖”句与《服食帖》中“服食故不可乃将冷药”、“物养之妙,岂复容言”等句联系起来,将给我们展示王羲之隐居的另一个神秘世界——修道与养生。
早起勤练腾挪之功,虽匪夷所思,却有据可证,《剡槌帖》中有“云与君数数或采药山崖”句,这里的“君”是指著名道士许迈,这是给许迈的一封信,羲之在回忆多次与方外之士许迈“采药山崖”的美好情景。晋书也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原来,金庭山上的白云洞是他始祖王子晋登仙羽化的福地,这也是他择地金庭山的另一个诱因。他崇尚始祖、崇尚道教,连小孙女玉润生病,都要按道家的规矩作三官首书予以治疗。《官奴帖》中写得明明白白: “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为了孙女病好,自己作了一番深刻的自我批评,道家称“首过书”,按道家规矩须用行楷书写,字字规规正正。虽说有点儿愚昧,但被道教奉为上章首过书之范本,因为虔诚而规正,更是研究二王书法的上上佳品。
金庭山上白云洞内的“物养之妙”(当然王羲之庄园也有专门的道观)虽然延长了王羲之些许寿命,但吞丹僻谷的道家之术也毕竟使他晚年百病缠身。
春蚕到死丝不尽
再顺“藤”摸瓜,将《剡槌帖》中“采药”信息与他的《择药帖》《病不退帖》《小行多帖》等帖综合起来,不难看到晚年真实的王羲之不是个传说中羽化成仙的王羲之,而是个朽病交逼,与病魔作艰苦搏斗的王羲之。
王羲之在帖中写道:“便疾绵笃,了不欲食”,小便多得“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甚至感到大限将至:“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但王羲之仍旧如春蚕吐丝,以有限的生命谱写无穷的艺术,著名的《十七帖》便在这个时期完成,在病榻中,他仍为先他而去的至朋好友许询进行悼念,写下了《悼玄度帖》,对书法创作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总结,他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写道:“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提出了意与气通的观点,他的书论《笔势论十二章》成为传承家珍,不仅造就了王献之,而且成为书法史上的瑰宝,可以说他隐居金庭的只字片语,都是世界级的宝贝,如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瞻近帖》,又如一千三百年前就成为日本国宝的《丧乱帖》等等,羲之晚年隐居、卒葬在金庭瀑布山即紫藤山上,我深信紫藤之魂不灭。紫气东来,对我们如何拓展现代家园、如何丰富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永恒的推动作用!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yllllll6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