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盘县彝族婚嫁习俗
(1) 交往:盘县彝族男女青年一般到17周岁才开始婚恋。他们通常是在逢年过节、适当的场合互相认识,通过对歌和互相长期来往得以订下自己理想的伴侣。待双方正式确立关系后,才向自己的父母请示并征求意见,双方父母基本同意后,男方家便请一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然后男女都到对方家去了解情况,来来往往,才定下终身。
(2) 正式定婚:彝语“尼阿克”。由男方聘请媒人带领由男青年和他父亲或母亲、弟以及一个姐夫或老表(笔者注:母亲方的兄弟姐妹的下一代之间的称呼,即“表亲”之间的称谓。比如按年龄大小分别称对方为表哥、表姐、表弟等。也可不按年龄大小统称老表。)组成一行人带着酒、火腿一支、红公鸡一只,香、纸、烛、米、礼币、布和衣物到女方家去。
到了女方家后,女方家要特意备些饭菜。首先将男方家带去的物品做熟,抱出一只母鸡和男方家抱去的公鸡一同在祖宗灵位前宰杀,作为主祭品。再将其酒、饭供奉祖宗,男青年要在祖宗灵前磕头拜祭,以示已成为他们家的门客。同时男方把衣物交给女青年,礼币交给其父母,意在报答他们对女青年的养育之恩。双方老人在媒人的撮合中统一意见,定下婚嫁的时间及有关事宜。
商议完有关婚嫁的相关事宜后,接着就要摆席吃饭。客人一般是女方家直系亲戚和寨邻中的老年人。席间客人要告知大家,本姑娘已许配给某地某某青年了。第三天用过早饭后,男方家定亲队伍一行人便可返 程。在此后期间,两家中的相关事务皆由媒人相互联络。
(3) 接亲: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个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为新娘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背着礼物、酒、肉、米(数量不限)、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去女方家。起程前,由拉马人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绕火塘(农村烧饭做菜用来烧火用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个火坑)三圈后再出门。出门后,新郎将亲自上马走出一程,然后把马交给接亲队便转回(新郎不会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组织好的姑娘伴(阿谋措)们站立两旁,用洁净的盆端着水,拿着青竹叶把水撒向接亲的队员们,表示为之接风洗尘(措说低)。两个“措说”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的嫁装新盆端着的水迎面泼出,意是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措说”进门后得先给女方家祖宗磕三个头,期间任何人不准逗闹,否则就是对其祖宗的不尊敬。事毕,接亲队放好行旅,主人赐座。之后一切听从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由主事人安排,把各位长辈集于堂屋就座。“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木呕之”敬以长辈们,同时按新娘对长辈的称呼,一一介绍,由拉马这个人向每位长辈磕头表示敬意。与此同时,屋外的新娘和姑娘伴们将在外面唱酒令歌“措说诛”。内容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怀。姑娘伴们会骂“措说”,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对此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然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的日子将会更美好,更幸福,同时共同跳起舞、唱起歌,尽情地歌唱娱乐至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缘好、福气好的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起程,同伴由主事人安排。新娘的父亲将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烛,供上酒、饭、菜等,完事后再安排客人吃饭,然后就安排送客。新娘出门时,在祖宗灵位前磕头,向祖宗拜别,再向就座的各位长辈告别行礼。新娘将由哥哥背着出门,直到背到门前扶上马,再走上一程,交与接亲的搀扶(接亲的两个“措说”已在新娘出门前就在堂前磕头拜别后来到路上等候)。
新娘家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一个“欧妮”(新娘的舅舅)、一个“欧抹”(大爹或叔叔)、一个 “阿欧”(兄或弟)、一人“阿谋木”(姑母)、 “阿谋措”(伴娘)数人组成(姑母必须骑马)。到了男方家时,由主人和“毕摩”安排,在村寨门口退喜神“色娄”,意思是把路上凶气邪神退回去。具体做法是用两棵枝叶茂盛的竹子挽好一道门,上面挂些倒钩刺,不同色的布条,燃些香纸,奠上酒,用一只小鸡仔或一枚鸡蛋,“毕摩”念些咒语退之。青竹门只许新娘的人、马钻过,其余人员绕道而行。
(4) 进门:行至门前,一个“措说”把新娘从马上抱下放在另一个人的背上扶着进门,背入洞房。第一步跨过门坎,务必将放在门脚下的一个碗、一支木勺踩烂。意思是把碗、勺踩烂后,新娘会慢慢的忘了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的家庭。接着由伴娘(通常由新郎的伯母或婶担任)搀扶到屋外找一棵果树或常青树脚拜过天地,掀顶帕。具体做法:在树脚安放一张桌子,点上蜡烛香灯,摆上娘家备好带来的一半猪头和酒,新娘面向东方跪下,“毕摩”念词,然后用秤钩把头顶上的盖头掀起。此意是拜过天地后,一对新人的配合如日月相交,地久天长。事毕,伴娘带着新娘回到堂屋和由伴郎(通常由新郎的伯父或叔担任)陪同的新郎拜过祖宗。新郎新娘向各位长辈一一拜过后,送入洞房。礼节结束,主事人便安排开席。
(5) 回门:新娘在男方家住上两夜后,待第三天早上,主事人便要把男方的父母和各位长辈请在堂屋坐定,新娘便把早已做好的鞋发给各位长辈。这一来是展现自己的针线本事,二来是作为给长辈们的见面礼。同时长辈们也回赠些钱作见面礼,给予祝福。
吃完早饭,送亲的队伍就要回程。新郎家要给送亲的队伍一大块猪肉(必须是一半猪的前半截,头连着前脚),此意是款待感谢为此件婚事尽力帮忙的村邻们。此时新郎新娘要和送亲队伍一道过去。到第二天,新娘父母其中一人将亲自送女儿和新郎一道回男方家,并在男方家住上数天,把女儿托付给了这个家庭便回去了。
至此,整个婚嫁过程全部结束,这一对新人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2、彝族歌舞
在彝族的世界里,传承着一种在外人看来十分神秘的文化习俗,歌舞伴随着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依托。彝族人的歌舞被授予了彝族人的魂,因而变得更加有灵性。当我们研究盘县彝族风情时,就不能不说到彝族的歌舞。
盘县多山,抬头见山,出门爬山,人们的一切活动均与山密切相关,故歌有“山歌”、舞有“山舞”之称。这种歌舞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这里开展最普遍的一项文艺活动。彝家男女老幼,无论砍柴割草、耕织劳作,还是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都要以独特的歌舞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歌舞类别很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涵天地人生,爱恨离合。世之所有,无所不歌,无所不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歌曲类有:
(1) 彝语歌。彝语“过哚”,即“耍话”之意,由古彝语构成,用彝语演唱。结构为五言句,若干句成一节,三节为一首。盘北彝族聚居区流行的彝语山歌有《高家河那边》、《两妹两相会》等。唱完或不懂这些篇章者可以自己编唱。这些彝语山歌创作手法多用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的偶等修饰手法。
(2) 生产劳动生活歌。这类山歌是彝族地区流传最广泛、最通俗易懂,随口可唱的歌曲,是口头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结构可分为四句、长连、盘歌三类。其中以四句歌最为普遍,唱者常常触景生情,即兴编歌,即兴而唱。内容涵盖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唱山吟水、颂人扬物、抒情、叙事、无时不歌、无事不歌、无人不歌、无物不歌。
(3) 情歌。青年男女以歌为媒,相识、相恋、相爱、探情、表心以及失恋等场情所唱之歌。
(4) 叙事歌。有完整故事情节,以叙事为主的歌曲。是来自彝族人民之中的口头叙事诗,如“戈阿娄”、“南山恨”等。
(5) 礼仪歌。婚丧嫁娶、节日喜庆、起房盖五所唱的有古代故事、固定内容和曲调的吉利、哀思礼仪歌曲。
(1) 海马舞。海马舞是彝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节目,起源于祭奠亲人。他们用竹条、彩纸扎糊成狮、马、鹿、象等动物造型,跳舞者一人拿一个,在唢呐、笛、二胡、月琴、锣、鼓、钗等乐器的伴奏下啊,翩翩起舞。跳舞者边舞边唱,也参杂对歌形式。海马舞在盘县被认为是集音乐、舞蹈、剪纸、文学创作于一体的普遍性群众文艺活动。
(2) 羊皮鼓舞。在彝族羊皮鼓舞的影响下,盘北的汉族人民又独创了一种羊皮鼓舞(又称傩舞)。羊皮鼓舞表演者一般身着黑、黄、红、蓝、绿、紫、藏青色长衫,头戴花脸壳,手持羊皮鼓,边跳边唱边舞,并由锣钗伴奏。
(3) 达体舞。达体舞是彝族人民中最普及的一种舞蹈,每逢喜事或节日,人们都会手牵手围着篝火,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热烈欢快的达体舞。在盘县举办的彝族“火把节”上,曾多次上演万人同跳达体舞的壮观场面。
在盘北彝族人民中,还有“唢呐舞”、“铃铛舞”、“撒麻舞”、“祝酒舞”、“搓蛆舞”等等。这些歌舞,或粗犷豪放,或古朴怪拙,都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的艺术情调。“栽秧不唱歌,稻子瘪壳多”、“喜庆没有舞,有米无锅煮”,传唱在盘北彝族聚居区里,就是当地人民能歌善舞,热爱歌舞艺术的真实写照。
3、火把节
彝族的舞蹈是独具特色的,伴随着彝族的达体舞的是那熊熊的大火——火把节因此也成为了彝族别具风情的民俗风景。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彝族的火把节别具特色,极为隆重。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是小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是大火把节。六月二十六当天,村村寨寨都要宰牛,分而食之;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打糍粑,待客送礼。节日夜晚,男女老少点燃火把,犹如一条火龙环寨绕行,然后在田边地头举行象征性的扑杀农田害虫仪式。彝族人认为过火把节是为了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三种说法是:
(1) 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2) 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3) 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