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由于淮河是中国中原大地上的一条古老的河流,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的丰富的人文景观及一批古代水利工程遗产,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淮河的智慧之光。为了弘扬淮河源头的历史文化在国家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重视支持下,在原禹王庙废墟上重新将禹王庙修复。从1998年6月至2003年9月告竣。
景观特色
在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广场和五间南山门,上书“淮源”二字苍劲有力。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花岗岩火烧板铺筑面积1300平方米。穿过山门为第一进院,在中轴线上建有五间禹王殿,建筑面积366平方米,飞檐镏金,画栋雕梁,陶瓷彩釉,壁画绚烂,特别是大禹治水图案绘制乃成功之作,工艺精湛,有争欲破壁而动之势,已达到相当水平。
殿之四周回廊有檐柱二十四,柱间有云龙、雀替彩绘,造雕精美,地面以花岗岩石装饰,并以汉白玉为栏,登殿须上十六台阶,殿内中央为汉白玉雕刻禹王像一尊,身高丈二,体重八吨,其像貌端庄、慈祥、宁静、仰望使人崇敬,檐下悬挂“灵渎安澜”四字匾额,此殿雄伟,望去若空中悬阁。殿左亦称东下院,建有“淮源文化陈列馆”三十间,以展示淮河源头古今历史文化,乡风民俗,实物和图片。陈列馆前有桐柏山古今名花异草彩坛,四季花草相映,芳香宜人,空气清新。殿右有精心设计的“走渎淮河立体模型,立汉白玉石栏甬道上面可看到从源头桐柏山的烧香沟(今称六盘谷)”东行到入海处江苏省的“云梯天”,使你了解这素有“江淮熟,天下足”美誉的淮河流域全貌。
过禹王殿下40台阶,为修竹掩映别具风光的二庭院,建有北山门五间,院内有东西碑廊27间,陈列着诸多镌刻制的珍贵古碑和文物。东碑廊前有古“淮源亭”亦称淮井亭,史载:此亭建于东汉,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占地面积16平方米,台高30公分,六块条石镶边,杉木为柱,檐高4米,亭下正中有井一眼,条石砌成方形,井底三泉涌出,水清澈。相传大禹导淮时锁水蛟无支祁于井中,亭为六角,雕甍画栋,飞檐凌空,亭内天花板上,绘有蛟龙一条射影井内,同时,井中系有铁索一条,此索是大禹锁水蛟无支祁之物,而今人若动索,水中蛟龙起舞,奇观异常。此亭历史悠久,历代均有修葺,明成化八年(1466年)和民国十五年(1426年)淮井亭皆毁于火。
1986年按原貌重新修复该亭。今又复修。游人至此可以领略旧时桐柏八景之一的“玉井龙渊”,水面起舞的胜景。在西碑廊前新建淮源碑亭一座,建筑规模与淮井亭同,亭中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刻为《重修淮渎庙记》碑文背镌清康熙丁丑(1691年)秋桐柏知县高士铎书石“淮源”二字碑一通,碑高五尺四寸,宽二尺二寸五,与淮井亭东西相望。在东西二亭之中有水池一,名“淮池”长二十二米宽18米,石砌而成,池深3.6米,水深1.5米,池底布满无数微小泉眼,细小的气泡向上浮升,象是满地沉浮的珍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