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之简介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东莞,又称“莞城”,位于珠江口东岸,“广东四小虎”之一[1] ,号称“世界工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 ,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东莞有港澳同胞约12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有“音乐之城”、“科技之城”、“博物馆之城”[6] 等美誉。2015年2月,东莞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5年4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ICLEI世界大会全球200余城代表聆听“东莞声音”。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介于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最东是清溪镇的银瓶嘴山,与惠州市惠阳区接壤;最北是中堂镇大坦乡,与广州市区和增城市、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最西是沙田镇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海交界;最南是凤岗镇雁田水库,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西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岗地发育,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濒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处。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处。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东莞市既有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自然风景,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2004年,东莞市评出新八景:“松湖烟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道朝晖”(东莞大道)、“广场挹萃”(市中心广场)、“古塞飞虹”(虎门大桥)、“虎英叠翠”(虎英郊野公园及御景湾周边景观)、“板岭凝芳”(绿色世界、水濂山森林公园及周边景观)、“莲峰赏鹭”(长安莲花山风景区)、“金沙漾月”(石龙金沙湾)。同年东莞市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4月,又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与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授予“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称号;同年11月,又获评“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截至2011年,东莞市境内有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松山湖景区、新华南MALL·欢笑天地、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等5个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有林则徐销烟池、威远炮台、沙角炮台、鸦片战争博物馆、可园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村头村遗址、金鳌洲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5月1日,东莞市辖4个街道28个镇:莞城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石排镇、企石镇、横沥镇、桥头镇、谢岗镇、东坑镇、常平镇、寮步镇、大朗镇、黄江镇、清溪镇、塘厦镇、凤岗镇、长安镇、虎门镇、厚街镇、沙田镇、道滘镇、洪梅镇、麻涌镇、中堂镇、高埗镇、樟木头镇、大岭山镇、望牛墩镇、。

东莞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唐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从芜城(今宝安南头)移至到涌(今莞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的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宝安区),东莞地域随之缩小。清沿明制。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LuoYuHua(2015-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