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又称雁塔,位于广南县城南13公里的坝洒东侧三台坡之颠,与莲城遥相对望。建于清道光末年。塔共有11层,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笔形。台基呈六方,条石砌筑,高1.8m,每方宽4.8m;塔体青砖砌筑,底层内空直径4.8m,壁厚1.48m,塔的每层前后有圆拱装饰假窗,唯七、十两层前窗内较深。该塔结构严谨挺拔,曾被称“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塔塔身为砖木结构,高48.38米,七级八面,各级有四个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游人登临塔顶,全城一览无余。“文笔夕照”为常州名景之一。
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传说每当塔顶有强光出现,常州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北宋大观年,常州一地中进士53名,占1/5强,据说皇帝下令改太平讲寺塔为文笔塔,因此,该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一定要登塔祈祷。自从此塔建成后,常州先后出现了皇帝、状元和进士,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因而就成为常州文化的象征。这也就是文笔塔的来历,文笔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一九八一年在爱国人士刘国钧先生的遗孀刘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资助下,古塔修建一新。这就是文笔塔的来历和变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