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凿井制盐,发端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经魏晋南北朝时渐具规模,唐宋时期已经闻名于世。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趋于鼎盛,成为全国井盐的中心, “富甲全川”,闻名遐迩。
盐孕育了自贡,历史上两次“川盐济楚”,为铸造盐都辉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咸丰三年(时期1853年),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至湖北的运道阻塞,清廷饬令川盐济楚,给川盐以广阔的两湖市场,也给自贡盐业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契机。此前井灶并不多的自贡,凭精湛的钻凿井技术的丰富的盐卤、天然气资源,广开新并,十余年间新凿井达百余眼,其中井深达千米以上者屡见不鲜。到了19世纪70年代,自贡已有井707口,烧盐锅5,590口,年产食盐近20万吨,使自贡井盐业步入鼎盛时期,独执四川井盐业之牛耳,被称为“盐都”,誉作“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运输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盐销区民苦淡食,迫需靠川盐济销,1939年春,国民政府令川盐增产加运,形成历史上第二次川盐济楚。从1938年起,全盐场开始大量起复卤井,增加盐灶,提高产量,加运盐斤,抗战八年自贡盐产年均24.45万吨。战前的自贡盐产量在四川盐产总数中的比重已下降至45%,到了1939年即上升到54%,而在1945年就占了全川盐产量的60%。自贡盐业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技术的改进。从1938年开始,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制盐厂相继采用平锅制盐、废汽制盐、枝条架和塔炉灶浓卤等新工艺。同时,在自贡率先开始真空制盐的探索试验,为我国盐业生产技术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盐都自贡,因盐而兴,因盐设市。建国50年来,以井盐生产为支柱产业的自贡工业生产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0年,自贡盐业实现了制盐真空化。50年来,自贡累计已经产盐3,450万吨,超过了建国前100年间自贡产盐的总和,占全国井矿盐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省盐产量的三分之二;累计上缴利税共32.6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17倍,改革开放以来,自贡盐业已形成一个从地质勘探、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综合利用、盐机制造、运输销售到情报信息、质量监测、科研设计、教育培洲等较好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古老的盐都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井矿盐生产基地。
在长达20个世纪的年月里,自贡盐业经历了时代风雨、世间沧桑,为人类奉献出了晶莹产品,为中华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