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沙窝沙浴文化节

家乡区县: 甘肃省玉门市

      农历六月六,在玉门市柳河乡官庄子以北、娘子沟以南的黑沙窝,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晒沙窝。

      六月六这天,黑沙窝人潮涌动,有男有女,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几岁顽童。人实在是多呀!有坐小轿车来的,有坐毛驴车和拖拉机来的,更多的是坐中巴车和骑摩托车来的。当天一大早,乡间田野的小道上,车轮滚滚,尘土飞扬,前面的永远望不见后面的。早早赶到的,选个好地方,支起各色遮阳伞或篷布,头往阴凉下一放,身子裸在太阳光下,用黑沙一埋就晒了起来。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与向往的旅游景点。站在最高的沙丘上,看到沙窝四周是青葱翠绿的树木和庄稼。看到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的车流、人流,心中就摒除了许多的杂念———这是一个隔绝绿色的沙滩。

     六月六,晒沙窝。从前,有一对老人,双双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炕不起。在农历六月六这天,不孝之子起了歹心,将老人送到黑沙窝,想让毒日头晒死或渴死两位老人。谁知那天,黑沙窝不但没风,天还特别晴朗,毒日头把黑沙窝的每一粒沙子都晒得滚烫,就像放在锅里炒熟了一样。一对老人在沙窝里忍受着焦渴,在煎熬中苦晒了一天。就在两位老人等待着死亡临近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腿不痛了,而且还能大步走动。日落的时候,两位老人腿脚灵活地回到了家。

     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在黑沙窝最高的沙丘上,现在真有一座庙的残垣断壁。六月六,晒沙窝———这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风俗。农历六月六这天,气温升高,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六为中心,民间产生了洗浴、晒物、晒经等习俗。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晾晒,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民间的皮货店、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现在,在农历六月六日这天,很多老人还要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

     这天,在黑沙窝,到处是人呀。不是晒衣物,也不是晒经书,而是晒人。人在沙窝中晒着,晒得身上发烫,出汗了,就去庙前祈求、祷告,企盼与神沟通。最最重要的,是那些患者,晒出一身汗后,去买一碗乌鸡汤喝了,会有一定的效果。怪不得有那么多人涌到鸡汤锅前,掏10元钱买一碗滚烫的鸡汤,喝得汗如雨下。也有细心的,来之前就做好了准备,将乌鸡汤装在保温杯里,晒到恰到好处时,一家人围坐在遮阳伞下,把一碗乌鸡汤喝得有滋有味。有人对卖乌鸡汤的老板开玩笑说:“把锅里熬的乌鸡卖给我吃行不?”老板用筷子挑起只剩骨架的乌鸡,看看天空的太阳尚早,游人兴头正浓,忙说:“掏一百元都不卖呀。”

      有人除了晒太阳,还在这儿野餐、认亲、做媒、谈生意等。一天的时间很快结束了。离家远,打算第二天继续晒的,就埋锅挖灶,准备做饭。离家近的,准备第二天再来晒的,相互约着时间。回去的路上,车轮滚滚,尘土飞扬,走在前面的看不到走在后面的。

默默:携手(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