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琅镇(Shāláng Zhèn)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辖镇。宋朝初期于罗坑镇红星村西侧河边沙地高处形成集市,以地形名沙琅圩。后因水浅,船仅到双峰,原地称旧沙琅,新址双峰改沙琅圩。镇因圩名。由于沙琅距电白、阳西县县城和茂名、高州、阳春市市区分别在50公里左右,因而城镇中心区功能较为突出,是电白区北部商贸文化中心,又是联结电白中北部8个镇及茂南区、阳春、阳江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并且自然资源丰富,为电白区一个举足轻重的“中心镇”,在茂名地区享有重要威望与影响力。
沙琅镇是茂名市电白区的中心镇之一(电城镇,羊角镇,水东镇,沙琅镇),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一直是电白区北部商贸文化中心,同时又是联结电白区中北部8个镇(那霍镇、黄岭镇、罗坑镇、沙琅镇、望夫镇、观珠镇、马踏镇、霞洞镇)乃至茂南区、阳春、阳江的交通枢纽。全镇总面 积8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2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总人口8.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3.8万人)。地形以丘陵为主,有耕 地面积36889.65亩.三茂铁路贯穿全境,并设有沙琅火车站.公路有省道S281,S282、县道X634,X617,正在建设的博贺港支线高速公路在沙琅设有互通出入口,高速竣工时来往高州化州广西及阳江珠三角博贺港地区将大大提高速率.,与外界联系将更加便利;[1] 拥有电白区最高大坝(高38米)总库容达5670万立方米的黄沙水库和全境最长的母亲河——沙琅江,水源充沛。沙琅镇西部平原居多,东部属丘陵地带。物产丰富,盛产荔枝、龙眼、香蕉、果蔗、优质米、北运菜、木材、南药等,地方特产有沙琅豉油、小耳花猪、莲垌南药(含槟榔、胡椒、砂仁、八角、藿香、沉香等名贵药材)和金钱龟等,金钱龟产业已申报“中国金钱龟养殖第一镇”。
全镇居民绝大多数为客家人,即涯佬,通行涯话(即粤西客家话),该镇的涯话还是电白涯话的代表,在本县客家话中有很举足轻重的地位。少量外地新来移民使用广州话以及国语。
沙琅镇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广东省卫生先进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第二批“小城镇健康发展综合试点镇”、2004年全国重点镇,茂名市文明镇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宜居城镇(为全省十个试点镇之一)、茂名市镇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电白区科学发展先进镇;2011年又被评为广东省农业名镇;2014年再次入选全国重点镇。
S281水那线(水东至那霍)又名七那线,民国17年(1928)先修水东至沙琅段。1950年开通沙琅至那霍路段,全线通车。1976~1977年,铺设柏油路面。民国17年(1928),复兴行车公司汽车行驶水东一沙琅线。于民国26年(1937),该公司营运汽车增加到6辆。
S282沙沙线(沙琅至沙扒)又名沙儒线,电白境内路段由沙琅至望夫18.8公里。1957年地方政府组织民工兴建修通。
沙琅客运汽车站
位于沙琅城区 人民大道与617县道交叉东北侧,为电白北部周边提供客运服务的重要交通枢纽站。
沙琅江航道
隋唐时期,县境内的沙琅江已有独木舟和木质帆船通航。民国时期,内河运输较为发达,沙琅、霞洞、羊角、袂花、鳌头等圩镇互相通航,且与鉴江水系的各条航道连通,是县内物资互运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关口。解放后,加强船舶的管理,成立内河船队,实行定港、定籍、定航、定线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统一挂牌,。1958年,茂名铁路和茂名油城建设,需要运输大量建材和其它物资,电白县内河船队为茂名建设作出过积极贡献。1962年,沙琅江上游筑共青河拦河坝和兴修水库囤水,致使沙琅江水位下降,航道由原来55公里减少到20公里,运输船舶靠泊地点搬迁袂花,内河水运走向衰落。1984年,内河船队有水泥船71艘,969吨位,623千瓦。1990年,内河船全部改为作业船,用于抽河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