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

家乡区县: 江苏省仪征市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发生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了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烟花三月下扬州”,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

满清文字狱盛行,正所谓“自己不识务,何故乱翻书”,所以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鲁迅《杂记》),“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 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明季南略》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满清大屠杀是清军在侵吞汉地时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汉人和其他民族剃发易服,遭到强烈抵抗后,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和树立淫威,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满清大屠杀死亡人数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虽经文字狱的摧残,但满清大屠杀仍留下大量真实记录,广州大屠杀有西方传教士目击纪录,大同之屠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可找到资料。

扬州十日是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兵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汉族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兵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兵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

《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一些书籍如:《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等皆予引用。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兵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附图:清末人绘的扬州十日图,图中清兵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清军攻破扬州后,进行了十天的大肆屠杀,后来仅仅是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

洁宝贝(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