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烟雨走红安

家乡区县: 湖北省红安县

 

水流千沟经万壑,人间最爱是红安。
身为红安人,故乡始终是我心中最骄傲的圣土。总喜欢漫阅着她的历史,总喜欢沉浸于她的沧桑。那承受了数十年革命战争的断垣残壁还在,那耄耋老人穿越枪林弹雨的累累伤痕还在。沃土田园,山川处处,至今还传唱着振奋人心的红歌——我就知道红安是永远红的!
每年天台山上的映山红开了,赤霞烈焰,就象天上滚滚不灭的彤云。倒水河的水也随着变得更清灵了,清洌洌的河水倒映着蔚蓝色的天空,澄澈得如同一面镜子,照着我面前即将奔赴的远途。
老君山上的兰草花芬芳扑鼻,黄色的花瓣结着褐红色的穗子,连根茎也透着丝丝的殷红,谁会怀疑那不是英雄的血色。而此时此刻,天台山上的云雾茶也正在迷蒙细雨中绽吐着新叶嫩芽。山是青山,茶是好茶,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美丽的茶园,灵秀的茶叶,也无不感受着先烈们碧血丹心的润泽,炒制的茶叶也是好过龙井,泡出来的茶水也要赛过玉液龙涎。
离别家乡岁月多,无数个在他乡寂寥寄居的夜晚,我没有一次不是梦里回到红安。听那铁马冰河,看那旌旗猎猎,追忆那烽火岁月,接唱那军号壮歌。穿越过历史弥漫的硝烟,走过那连绵不断的雾障丛林,就迎来了今天的旭日,而这每一幅都是动人心魄的画图壮锦。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情怀,每每问及在外面工作的红安人,似乎他们也是一样的心情,我要问他们的问题,也正是他们要问我的。红安就是红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要你是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人儿,哪怕侨居国外,或者在上海北京,不管你地位多高,无论你多么富足,你也会几回回梦里归来,眷恋故乡的田园山水,缠绵故乡的风俗民情。
树高千尺不忘根,是的,故乡不可不回。即使你是这块神圣土地以外的人,我也可以郑重地对你说,历史不能忘怀,精神还得继承,而红色的红安不可不去。
到红安没有不去陵园的。这里说的陵园,就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园以地显,地以园辉,旎旖的风光,悲壮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久而久之,竟成了红色土地上的一大胜景。
红安的陵园,在本地是妇孺皆知的。过去人们都叫她烈士祠,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这样叫她,有的老人甚至习惯着叫了一辈子,可见这种对英雄烈士的感情,在他们心底植根的深度。陵园的规模是很大的,占地足有几个多平方公里。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十座陵园之一,一年四季苍松掩映,翠柏长青,时刻都体现着她的巍然与厚重。稍稍了解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以红安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红军时期就是除中央苏区井冈山外的第二大苏区。黄麻起义在这里惊雷一响,接着八方涌动,万众一心,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成立。那血雨腥风的岁月,从这里一路路刀光剑影,一路路热血洒抛,一茬茬人连着倒下去,一茬茬人又在投身革命中站起来,水深火热的劳苦大众终于当家作主。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就习惯在这样的日子回去。风轻轻地拂着面庞,柔和而舒爽。濛濛的微雨下着,浥湿着通往陵园的路,也浥湿我的心情,去掉我内心的激动与浮躁,让我怀着崇敬的心去由衷的缅怀,拜读每一位将军,感恩每一位烈士。当走过每一处场馆,掀开每一幅画面,可以自己去静静地感悟,也可以跟随着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去瞻仰。在红安,在陵园,你能够不为之动容,你能够不肃然起敬,你澎湃的心潮又如何能够不波澜起伏?


今年暮春里的一天,我是悄悄地从工作的武汉回去的,刚好是清明节的前日。我没有挑在清明节的当天,我知道那天陵园里人不会少,车也不会少。或者个人的祭扫,或者公家的祭奠,熙熙攘攘地,想求一隅静处,想独自在历史的风云中穿梭寄怀,那是很难的。
到那里去,我不想打伞,淋着丝丝的细雨就好,可以安抚我随时起伏的心。最好从红安县城的南门越过,看看那迎面耸立的铜锣。一声锣响,就可以凝聚红安人的士气;一声锣响,也可以欢迎和包融八方的来客。铜锣面对着省城武汉,客从南方来,这里是进入县城的口子,要去瞻仰陵园祭奠先烈,就先见识一下铜锣的风采。说是铜锣,其实是花岗石的雕像,观其形,感其大,却是旷古未有的。一丈多高的锣架,方圆八尺的铜锣,仅一柄锣棰就有手臂那么粗实,你见过吗?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一首传唱了几辈子的《黄安谣》,就是这面铜锣的见证。你不曾经历过,但你可以想象到那个火热的年代,那是男女老少斗志昂扬的峥嵘岁月,那是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热血高潮,一杆杆红缨枪划向黑暗的苍穹,一面面革命旗扑向万恶的霸主。铜锣声声,唤醒了一个时代,让愚昧了的不再愚昧,让该反抗的起来反抗。铜锣声声,“打土豪,分田地”,四乡八里,一群群光着脚背的农民站起来了。没有枪,锄头扁担就是他们砸向黑暗的武器。他们咆哮着,像黎明曙光里冲出的醒狮。就是在这面铜锣下,他们众志成城地说——谁愿意做土地的佃户,谁不愿意做自己的主人!
自从修建了陵园,这条通往县城过南门河的路,就叫作陵园大道。任它热闹喧哗时车水马龙也好,任它罢市打烊后冷泠清清也罢,街面上总是格外干净。政府没有刻意地要求,老百姓却保持着高度的自觉,让这条往陵园去的大路一尘不染。我就漫步在这条熟识的路上,让濛濛丝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来时特意到花店买了一束鲜花,如今的红安也是处处春色,人民的日子在浩荡春风中日渐红火,烈士和将军们生前也出自这青山绿水的土地,我想他们都是爱花的人。
天街小雨润如酥,尽管细雨一直下着,可越近陵园,我的心潮越是澎湃。原以为挑下雨的天气来,我可以少一些激动,即使要感动也会控制一下情绪的,但今天似乎做不到,鼻尖已经在隐隐地痛楚而发酸。
曾几何时,在临近陵园大门三百多米的地方,沿街两边的绿化树旁已经竖立了一块块的将军牌。未见陵园,先识将军,这俨然又为浩气长存的陵园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再仔细看时,这些将军牌都是按上将、中将、少将的顺序依次排列着,上面有将军们的画像和简介,包括他们的出生地、生卒时间和生前任职。将军牌一律用不锈钢来制作,统一的格式,中间还刻着某某单位负责管理的字样。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将军,一个个威武岸然的将军,假如你未曾见过他们,在这里,在红安,你都可以很容易地见到他们的风采。
雨还在下,我沸腾的心情却没有随之解潮,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到了陵园门口。古典静穆的牌坊式大门敞开着,宽阔的中门左右还有两个侧门,牌柱并排耸立着,象灵霄宝殿上巍然屹立的金刚。歇山式的顶面重檐结构,盖着绿色的琉璃瓦,青翠欲滴,象征着革命先烈的万古长青。金色的陵园题名还是徐向前元帅写的,就是这个出生在北方山西的大个子,红军时期在红安一呆就是近十年。他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还是红安的女婿,与红安结了缘,也结了亲。那一年,这个腼腆老成的男人,与美丽的红安姑娘程训宣相爱了,在艰苦的岁月里,简单的一桌饭席就算成了亲。从此一个在前方指挥打仗,一个在后方负责宣传。本该是天造地设的有情人,谁料天有不测风云,红四方面军的肃反派为了捏造徐向前的材料,竟然对程训宣严刑拷打,妄想从她口里探出一些什么。程训宣身在流血,心也在流血,但她相信自己的丈夫,坚贞不屈的她,最终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临死也没有说出一个不该说的字。程训宣的死,让徐帅心痛了一生,后来南征北战,每每想起也是伤心不已。他对红安是有感情的。解放后,他在朴素的家中无数次接见红安的乡亲,甚至还将程训宣的母亲接到北京赡养,直到老人临终前含笑而去。山水有痕,真情无限,这方圆不大的红安,曾经磨破他多少双跋涉的草鞋,曾经多少次在战斗的枪声中扬鞭策马。黄安城、七里坪、倒水河、檀树岗,到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是他让凶残的敌人闻风丧胆,是他让革命的队伍星火燎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他北京小四合院的家中静静地追忆,意往神驰,默立良久。他看着窗外的南方,那是血染的红安的方向,最后欣然命笔——“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那些长眠地下的战友,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还有那忠贞不屈的妻子,此刻,你们又在哪里?如果你想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他就是当年的徐向前!
“巍巍大别山,满山红杜鹃。花儿这样红,烈士鲜血染。为国把躯捐,为民何惧难。儿女尽英雄,红安将军县,将军县。清清倒水河,两岸尽欢歌。春风送时雨,景色满山坡。红谱添新彩,老区更祥和。儿女竞风流,英雄故事多,英雄故事多——”一阵阵歌声由远及近地响起来了。我抬眼看时,原来又是一群学生,打着少先队的红旗朝这边走来。领头的老师打着节拍,吹着哨子,孩子们整齐有序地跟着,一张张可爱的带着石榴红的脸,在微微风雨中泛着晶莹剔透的亮光。

 

方芳(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