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 平 民 歌
开平民歌是流行于开平城乡的民间歌谣,有卖鸡调、小卖鸡、木鱼、夹房歌、禾楼歌、莲花调、儿歌、咸水歌、八仙腔、顺口溜等10多个曲种。起源于明、清时期。这些民谣是数百年前人们迁徙到开平地区时带来的。随着风俗和语言的变异,逐渐衍变成风格独具的开平民歌。初时多为群众的口头创作,后经历代民间艺人搜集、记录、整理和传唱,曲种不断丰富。目前,最为流行的曲种要数卖鸡调、小卖鸡、木鱼、夹房歌和禾楼歌。
卖鸡调也叫“大卖鸡”,源自昔日民间举办“跳禾楼”祭神活动时祭师(即喃呒或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唱词的迷信成份较多。由于喃呒演唱时都是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乡村风生水起,百业兴旺,但看上去却似喃呒在叫卖雄鸡,因此,这些歌唱出来的腔调,人们便称为卖鸡调,卖鸡调的特点是夸张、诙谐、幽默、活泼、自由,适宜于叙事、尤其擅长于赞歌和讽刺。
小卖鸡是由卖鸡调演变、发展而成,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开平地区广泛流行。每四句为一首,数首成篇。它具有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琅琅上口、易写易唱的特点,宜于叙事与抒情。
自50年代起,开平民歌由演唱单首曲目逐渐发展到把多种曲调综合在一起,编成民歌表演唱和民歌剧演出。现计创作此类作品达数百件。广东省的音乐专家认为,把地方民歌编成小戏,是开平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这在其它地方并不多见。开平民歌创作演唱活动的普及,对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中心工作,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开平地区先后涌现出方基、杨达、龚观民、胡敏、区坤、方秋银、黄超礼、谭国本等一批知名民歌手和方基、关辉、龚观民、余铮、张澄汉、罗源厚、张巨山、张春、梁强等一大批民歌作者。县文化馆的《开平文艺》每期都刊登一定篇幅的开平民歌作品,还编印出版了民歌专辑20多册。开平民歌演唱作品曾多次在省、市获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开平民歌曾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受到冷落,写民歌和唱民歌的人都大大减少,至80年代末又逐渐兴起。1997年,开平民歌手谭国本演唱张澄汉创作的卖鸡调《家乡新气象》,获省曲艺大赛优秀表演奖,是10个同类最高奖项中唯一一个地方民歌节目。周光波创作的民歌小品《抢老爷》在江门、台山、澳门等地演出,均受好评。1999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拨出专款举办开平民歌创作表演大赛,全市又掀起了写民歌、唱民歌的热潮。2000年,开平宣传文化部门创造性地利用开平民歌的形式开展“两思”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为此开平市文化局被评为“两思”教育先进单位,开平市委宣传部荣获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之后,省、中央、广东、山东、香港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对开平民歌节目作过专题采访和录播。
2002年,市文化局组成了由梁少锋为主编,余铮、张澄汉等为主创人员的开平民歌专题学术研究著作《开平民歌》编写组(后加入张巨山作部分执笔),由此开始了系统性的开平民歌学术研究活动。2006年,该书脱稿,筹备出版。
2、开 平 八 音 锣 鼓
开平八音锣鼓 , 也称八音班、锣鼓柜。是一种仪仗性和行进式的民间音乐活动形式。始于清代嘉庆年间。专门从事民间婚嫁喜庆、迎神赛会的助兴及丧事演奏等活动。因其由打击乐、弦乐、弹拨乐、竹管乐不少于 8 种民族乐器组成,以锣鼓柜为核心而得名。锣鼓柜一般为宽 2 市尺许、长 5 市尺的四柱亭子式的木柜,内悬大铜锣及放置沙鼓等敲击乐器。表演时以大小唢呐模仿粤剧生、旦板腔,其余乐器用于伴奏,表现特定的戏剧场面或演奏牌子曲、广东音乐和民间小调。曲调流畅,节奏明快,风格轻松,现场气氛热烈、欢乐、隆重。丧事演奏则表现悲苦、哀伤的情感。由于锣鼓柜表演形式灵活,无论室内或广场,坐演或游行皆可,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工余时间多在室内或谷坪上演奏,神诞赛会、喜庆节日则以四人抬着锣鼓柜,边游行边演奏。八音锣鼓的演奏班子人数不限,往往一个锣鼓柜便能组成一个八音班。在抗日战争前,开平各个圩镇、乡村大多组建有演奏班子,之后演奏活动一直在城乡流行。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此项活动被视为 “四旧”而濒于绝迹。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一般八音队还配有演唱人员,多演唱粤曲和地方民歌等节目 o 开平文化部门还多次举办八音锣鼓比赛。1987年,赤水镇八音班曾代表开平县参加江门市民间艺术观摩大会表演获一等奖。1996年,蚬冈镇八音班还协助“八一” 电影制片厂参加影片《南线大追歼》的拍摄,受到摄制组领导和导演的高度赞扬。目前,开平尚有八音班次 60 多个,但成员大数为老年人,年青乐手甚少,尤其是打击乐和琐呐演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机。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亟待抢救保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