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泮 村 灯 会
泮会灯会又称舞灯会。是开平水口镇泮村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泮村42条自然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炮竹震天,彩旗闭日,龙狮共舞。村民抬着民间艺人用竹、木和各色彩纸制成1丈多高的大花灯,巡游各村。花灯的制作工艺精致,装饰华美。据记载,花灯盛会由明清英宗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正月十三日开始,除因战乱和1957—1984的28年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停止外,这项习俗一直沿续下来,名驰古今,远播中外。相传泮村老祖宗邝氏一声公曾在新会古冈洲当官,后来又在泮村定居。但由于人丁不旺,灾祸频至,盗寇横行,民不聊生,百业不振而外出谋生的人日增,邝氏十三世祖健斋便前往请教于新会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陈白沙先生。因陈白沙曾在泮村教学,对泮村甚为了解。他认为泮村有五座黑石山,形似狮、虎、象、马、牛,“五兽”坐镇,本应能确保安宁。但因五兽之王的狮子,昏睡未醒,其余四兽顽皮捣乱,才弄得民不聊生,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三日,是最不吉利之日,祸患尤甚。他建议各家各户,于此日挂灯鸣炮,敲锣打鼓,摇旗呐喊,舞灯巡游各村,以求把狮子惊醒,镇慑四兽,消除祸患,让泮村子孙昌盛,百业兴旺,日子太平。泮村耆老,按其建议,于明英宗天顺八年正月十三日首次举行这项活动,这一举果然灵验,泮村回复太平,人丁兴旺。此后的泮村灯会,相继沿续下来,已有500多年历史,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和仪式。灯会的全过程包括扎灯、送灯、起灯、舞灯、打灯等多个程序。近年来,泮村灯会除了近两万海内外乡亲的参与外,还吸引了众多慕名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助兴,此项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开 平 泥 鸡
开平泥鸡是产自开平市水口镇联竹村委会镇濠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玩具,旺盛时期全村共同参与,大约五六十户二百多人制作,所制作泥鸡销往台山、新会、江门、新兴等地,相当有名。
相传大概一百年以前,水口镇联竹村委会镇濠村就有制作泥鸡的传统。据村中老人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泥鸡生意最兴旺的时期,估计全村一年生产泥鸡的总数超过二十万只。到了近一、二十年,由于小孩子的玩具多了选择,制作的泥鸡基本售不出,不少村民渐渐淡出泥鸡制作业。到如今,只剩下八十多岁的福伯年底制作一两千个去集市卖。
镇濠泥鸡分为鸡头、鸡尾两部分 , 主要用含沙量极少的黄泥制成。村民春天挖泥,用木槌捣炼后,放进锡模压成鸡头、鸡尾两部分,风干备用。鸡头部分有一横膜,中有小孔,留来插哨。闲时制竹哨 , 把小篱竹截成一截几分长,在一头斜削一刀 , 插进一小块叶片,吹响即成。入冬时插哨,即把竹哨插进鸡头横膜,再用牛皮纸把鸡头和鸡尾连接起来,着色涂油,便成成品。泥鸡头部下方有一小孔,尾部左侧也有一小孔。用嘴对尾部小孔一吹 , 泥鸡引颈啼唱,形状、声音与真鸡无异。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空频频抖动,便会发出如母鸡生蛋下窝时的咯咯声,工艺十分精巧。
镇濠泥鸡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 , 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化,也凝聚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但由于全部是手工制作,卖价低 , 成本高,又容易摔破,而且现在的小孩越来越多玩具可供选择,镇濠泥鸡波濒临失传的困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