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列为睢州八景
不过当地人更倾向于相信,袁家山的修建,是源于吕洞宾的神灵保佑。
公元1622年,袁可立升任右佥都御使,“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据商丘市文物处原处长阎根齐先生说,有一次时值沿海屡受侵扰,倭寇侵占琉球岛,袁可立“造艅艎为海防”,与部下率兵乘船出海征讨倭寇,战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狂风骤起,恶浪排空,舰船有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可立面前,袁可立急忙祷告保佑,许愿平安之后建庙供奉吕祖,霎时风平浪静。登琉球后,他率兵勇猛作战,赶走倭寇,凯旋而归,升兵部侍郎,后又任兵部尚书。
辞朝返故里后,袁可立认为这次遇险平安归来是因吕祖显灵相助,加之怀念海防军旅生涯,便找人堆土成山,在睢县城南自己的别墅陆园中仿照大型船舰形状建造袁家山道场,上建吕祖庙供奉吕洞宾等八仙众神。后面八仙亭表示船上的三个桅杆,大殿的后端深洞象征船舱,山的周围是湖水环绕象征大海,远远望去,恰似一艘战船荡漾水中,与周围碧水构成一派山水园林景象,明清两代列为睢州八景,曰“仙峰滴翠”。
因袁家别墅盖在高大的台冈上,城内四周都是低矮的瓦房,唯独此处形似高高突起的大山,后人便习称袁家山。因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风景异常优美,又称“小蓬莱”。
作家阎豫昌先生在其《苏金伞评传》中说:“最爱攀登的是坐落在城东南角的袁家山。这袁家山,确实有点山的气魄,又高又宽,气势很雄伟。”
袁家山建成后,不仅是当时国内很有名气的道场,也是当地的著名园林。明代的董其昌、王铎、钱谦益、孙承泽、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汤斌、宋荦、田兰芳等名人学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
明末著名书画家王铎曾在此作《甘露台》诗为此山增色:“别具渔樵味,自然涯壑存。”清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庚在《漫成》一诗中写道:“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见袁家山在当时的风景秀美。
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阳洵率幕僚重修袁家山。竣工后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其中一篇赞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在清代的繁华。
袁家山建筑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已历沧桑四百载,虽历遭地震水火,数劫不毁,主体依在。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资料和图考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明代古地名实物,是睢县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明清两代古城的标志性参照物,《中国名胜词典》、《河南历代名人史迹》等均有记载。
如今的袁家山,不仅是一处景点,更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袁家山西侧的市场被称为“袁山市场”,袁家山东边的大路被称为“袁山路”,袁家山后边的胡同被称为“袁山胡同”,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会被称为“袁山居委会”。数百年来,袁家山一直作为一个固定的名称代代传承,深入人心,在当地有着很深的地域感情和历史渊源,既蕴含着当地人对袁可立怀念之情,更承载着古老睢州的人杰地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七,袁家山有规模盛大的庙会,以四月十四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至今,每年都有大量台湾及海外同胞来此进香祭拜。
袁家山,当年只是袁家的袁家山;如今,是当地百姓的袁家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