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诗云:“朝来云雾千峰闭,恍惚仙人在上头”,诗词赞美之地名曰“天台山”。
天台山地处鄂豫之交,主峰海拔817米,因其“峰顶似台,势若接天”而得名,史称“淮南第一峰”。古代文人誉其为“文山”或”文脉“,近代英雄儿女称之“红色圣山”,如今亦是当地百姓眼中的“金山银山”。
4月11日,记者赴红安县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缅怀先烈,倾听禅乐,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感受当地厚重的人文历史。
英雄气概的红色圣山
“提起红安天台山,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红色文化。去年《铁血红安》在央视一套播出,片中多次出现的老君山为天台山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景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陈昶介绍。
据悉,革命战争年代,天台山地区为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红军主力部队都曾在附近驻扎,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部队被迫西征,根据地许多组织机构被迫从七里坪镇转移到天台山林区,鄂豫皖省委机关当时就设在对天河村刘家湾,当地还保留着许多革命旧址。
革命战争年代的民歌、民舞、戏曲等在本地也广为流传,民歌就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董必武回故乡》等200多首。
禅乐远播的佛教名山
禅文化是天台山景区的一大亮点。据考证,天台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早年在天台山出家,后来又在天台山创办赤铖寺(天台寺),传播佛教文化,使天台山在佛教界声名远播。
近年来,红安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围绕以“红”带“绿”,以“绿”托“红“,以建设“武汉城市后花园”为目标,积极打造大别山最佳生态休闲度假地、华中地区最好的漂流景区、全国第五大佛教名山——达摩道场的金字招牌,天台山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4年,红安县政府邀请释悟乐大师上天台山重修天台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三年时间便修建了山门、中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斋堂、居士楼,僧聊房等多座建筑,吸纳出家弟子70余人。悟乐法师潜心致力于用音乐艺术诠释佛教精神,于2009年正式组建了由僧尼们组成的禅乐艺术团。天台寺已成功举办三届红安天台寺禅乐艺术节,吸引了大批的禅乐爱好者前来观光。天台寺禅乐艺术团多次受邀外出参加大型活动表演,天台禅乐已逐渐成为国内佛教界一大品牌。
旅游开发的“金山银山”
“天台山绿色资源得天独厚,走绿色崛起之路是长期探索后的必然结果。”陈昶表示,天台山景区目前整体势头良好,基本步入正轨。
自2003年以来,红安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主体公路17公里,旅游循环公路41公里全部贯通;供电、移动、电信、联通、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实现景区全覆盖;供排水、污水处理、环保等基础设施完善。
目前,天台山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天台山主峰游览、天台寺朝圣观光、九焰山探险、对天河漂流、香山湖水山游乐、天台山户外拓展、天台山童子冲森林探险、爱河风情峡谷休闲度假等。
“随着景区游客增多,本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陈昶介绍,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黄牛养殖以及中草药种植,对环境有一定影响,“2012年开始,许多村民开始从事旅游服务行业,收入相比以前大幅度提高。”
据悉,天台山风景区目前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进行景区经营景区旅游,目前已完善对外开放的景区景点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6000万元,连续三年景区旅游年均纯收入突破600万元,上缴税收50万元,进而带动了红安旅游产业的发展。
红安天台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千百年来,佛教文化、古诗词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在此生根发芽,造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走过天台寺山门,沿着小道一路而上,在每一块石刻前停留,仔细品味禅林、禅茶、禅乐背后的意境,一切烦恼皆抛之脑后。对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的粉丝而言,在天台山漫步更像是一个穿越游戏。在每一个取景地前拍照,都像是当了一回电视里的“主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