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竹山5月5日电 湖北省竹山县是秦巴山区的一颗明珠,是巴楚文化荟萃之地,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圣地。竹山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不仅积淀了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还孕育了被誉为“自由先锋、民主斗士、法学泰斗、劳工导师”的施洋大律师。
施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英烈谱中一个有独特风格、独到思想和独自建树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不断进行革命斗争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而坚定不移地奋斗拼搏的一生。
施洋故居在竹山有两处,一处在该县麻家渡镇杨家河桂花树村,另一处在宝丰镇中心集镇上。两处故居目前保存完好。
施洋的祖先由江南迁家到竹山县,以贸易起家,置田产颇厚,继入竹山籍,后世代读书习举业,均取得科名。施洋之祖父名廷瑾,补廪膳生员,叔祖廷壁亦颇致力于学问。廷瑾公有子三人。施洋之父名永贞,乃其仲子,亦系清廪生,且毕业于郧阳府立简易师范,颇知世界大势及时代潮流,于施洋生平行动,多所赞许。伯父名永亮,文武举业兼习,年三十五岁而卒,无后,以施洋为嗣。叔父亦读书多年。施洋的家世,可谓是“世代书香”了。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6月13日,施洋诞生于竹山县麻家渡镇杨家河桂花树村施家湾的一个没落中的书香世家,原名吉超,学号万里,后到武昌,始改名洋,字伯高。他有弟妹各二人。家距县城36公里,距府城(郧阳)150公里,距省城(武昌)800公里,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故居现存土木结构房屋3间,面积117平方米。里面存放的有施洋用过的木床和木椅。此故居属竹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3年的“二七”惨案发生后,被捕入狱的我国著名工运先驱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施洋惨遭枪杀。施洋遇难后,年仅18岁的弟弟也被敌人杀害。家中只剩老母易荣德,妻子郭秀兰及唯一的女儿施凤英。为继承烈士遗志,郭秀兰改名郭继烈。
解放后,竹山县人民政府将施洋烈士的母亲和妻子迁移至宝丰镇中心集镇老街78号居住,1957年5月,竹山人民政府为解决施洋遗属住房问题,特意拨了一套约100平方米的三间土木列架结构的老房给她们居住,并在门前挂上“施洋同志烈士之家”的牌匾。这套老房原是一家地主的房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施洋的母亲易荣德和妻子郭秀兰去世后,故居由施洋的外孙施琳琅居住。施洋烈士故居现有珍贵历史照片82幅,烈士遗物八仙桌1张、高背椅3把、圈椅1把、书柜1个、文件柜1个、文明拐杖1个、抽屉1个、革命传统教育图书16本。
目前,竹山的两处施洋故居是全面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朱本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