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土长阳,歌舞之乡。”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也一度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讲述故事和传承历史的最主要的形式。清江画廊,艺术之源。清江水孕育了长阳土家儿女,在长阳结出文化“三宝”——山歌、南曲、巴山舞。 高亢婉转的山歌、古朴清雅的南曲、炽烈淳朴的巴山舞,是长阳的文化“三宝”,是土家艺术的奇葩。艺术源自于生活,受之于群众,艺术渗透到他们生命的每个环节,从生命的开端到结束。生了小孩“打喜”要跳“花鼓子”舞、唱喜歌;儿女成家要“哭嫁”,以哭代歌,表达“念亲恩、伤别离”之情;老年人去世,有祭祀性舞蹈“跳丧”。古朴的民俗即艺术的源泉。
土家人唱歌,是生命与自然的交融,是艺术和现实的对话,是爱情与生活的结晶。长阳的山歌主要有:情歌、劳动歌、风情歌等。其中,最丰富的还是情歌,我们在民俗文化村观看的那场“土家风情”文艺演出就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喊山歌,喊出的是土家男女淳朴的爱情,一曲《骂郎》,句句是骂,却句句含情。俏皮的土家方言,圆圆的山歌调子,甜美的土家妹子,让我们仿佛身临土家山寨那古朴的吊角楼。 青山绿水,吊角楼上,三弦和奏,曲声悠扬。南曲曲调以细腻、雅致著称,给听者一种闲适、悠然的感觉。南曲也被土家人赋予“雅文化”的内涵。南曲中有一段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曲子——《悲秋》,其文辞是: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是谁家,夜静更深把琴抚弄,猛听得,檐前铁马响叮咚。平沙落雁,静夜闻钟,这凄凉,想来更比相思重,卧牙床,好比做了一场孤单梦。南曲不仅以其悠扬的曲调,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千古流传。
巴山脚下,清江之滨,节日或喜庆的时候,只要响起悠扬婉转的土家民歌,附近的青年男女都会闻声而来,成双成对地跳起巴山舞。巴山舞来源于土家“跳丧”,自八十年代创编至今,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推广型巴山舞共有风摆柳、半边月、喜鹊登枝、百凤朝阳四个舞段组成。每个民族舞都有其区别于其它舞种的个性,提到新疆舞,我们会想到“媚”;提到蒙古舞,我们会想到“壮”;提到傣族舞,我们会想到“弯”;而巴山舞却是以“摇”贯穿始终。舞曲一响,舞者闪着腰杆,踏着节奏,一步三摇,如柳枝在风中婀娜摇摆、如喜鹊在枝头矫健嬉戏、如日月在天空美仑变幻,让人尽情感受生命、爱情、健康。
艺术在发掘后被赋予“高雅”的头衔,而民间艺术则是雅俗共赏的,也只有“来自于群众,回归于群众”的艺术才能不断革新,源远流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