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19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80后”、“90后”共约32%的电影观众贡献了近八成中国电影票房,即约4000万16岁至35岁的年轻人贡献了约23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2015/4/19中国新闻网)
在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当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复苏。例如降息、降准等一系列措施的实行,证明了的政府对于刺激经济复苏的雄心。而电影票房其实也是一种提高经济复苏的手段。
报告指出,去年中国观影人数接近1.3亿,比上年增长16.11%。全部观影人群中,“90后”以17.1%的人口占比贡献了42.1%的票房,“80后”以14.9%的人口贡献了35.2%的票房。
当观看电影的人数日益增加,而导致票房创造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俨然也成为中国促进经济复苏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从电影票房中,我们更应该学会看到中国当下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
据统计,电影票房中,国产片和进口片都各占一半。而进口片大多以大片为主,呈现的是一股原汁原味的好莱坞式大片。在这种大制作的镜头下,让电影的冲击力显得尤为明显。而国产片则是以一小清新式的爱情和喜剧类电影,与进口片进行分庭抗礼。
不难发现,国产片和进口片各有特色,也吸引了“80后”、“90后”的眼球。其实,这也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个问题,在某些方面,国产的东西被盲目的打上了“质量差”的标签,从而让国民宁愿选择价格更高的外国货也不愿意选择国货。这种选择方式,其实从一种侧面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其实就和电影票房一样,在高端行业我们的产品难以和国外的产品对比。而在精美的手工品上,因为国产货秉承了一贯的物美价廉,从而也让国外货难以进入。但是,在当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求,我们不能依然盲目的满足守护好自己的这“半壁江山”。更应该尝试去撼动国外所占领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电影行业里,我们看到了我们在小清新类电影上的优势。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更应该去尝试多拍一些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好莱坞”大片,来试着撼动美国大片的地位。或许这样的尝试在一开始,并不能起到什么显著的效果,甚至会已惨败而告终。但是,如果不去努力,又怎么能够去发现自身的潜力呢?
同样的道理可以运用到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来,某些企业只是盲目的享受“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福利,却不思如何在产品上的创新,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得缓慢。所以,某些企业应该改变固有的思维,多在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动脑子,从而更能够抢占更多的市场,带来更大的利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