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山历史沿革

家乡区县: 永城市

历史沿革折叠编辑本段
商:砀邑

周:砀邑,先后属宋国、魏国。

秦:砀郡砀县。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在魏国东部芒砀山区域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为秦三十六郡之一。今芒山镇区有砀郡遗址。砀县南为芒县(治今永城陈集一带),属泗水郡。砀县北下邑县(治今砀山东毛李庄),属砀郡。

楚:砀郡砀县。前206年,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沿用砀郡、砀县(仍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

汉:梁国都、吕国砀县、梁国砀县、豫州砀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革砀郡,改属彭越梁国,砀县为梁国都(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都睢阳,今商丘南)。八年八月,改属刘恢梁国。后九月,砀郡、砀县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豫州陈定郡节砀县。王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改下邑县为"下治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梁国砀郡砀县、豫州砀县。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属梁国,仍治砀县故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下邑县改称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安徽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

三国:魏豫州梁郡砀县。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废梁国,仍设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

晋:梁国下邑县。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

拓跋魏:北魏下邑县、砀县。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南齐(479年)废。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栗(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复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在原下邑城(今砀山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

齐:彭城郡安阳县。北齐(555年)废砀郡,改砀县为安阳县(治所在今芒山镇保安山南),属彭城郡(治徐州)。

隋:豫州梁郡砀山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所在今芒山镇保安山南),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今永城市陈集、城关镇等地区,治所在今永城市城关镇)。

唐:河南道瞧阳郡砀山县(治所在今芒山镇保安山南)。属瞧阳郡(今永城、亳州一带),山城集命名为保安镇,也称“凤凰城”。

五代十国:辉州砀山县、单州砀山县。光化二年(899年)朱温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属砀山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城东),属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京东西路单州砀山县(县城在今安徽砀城东)

完颜金: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今芒山镇山城集)。

元:河南江北行省济宁路砀山县、归德府永城县。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还旧地属东平路明:南直隶(南京)徐州府砀山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城),芒山易名兴隆集,后改名为山城集。

清: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治所在今永城市城关镇),清初改为清努镇,但当地群众拒不易名仍称山城集。

中华民国: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河南省芒山县、伪淮海省第一专区、豫皖苏解放区夏永砀县。1940年4月,为纪念鲁雨亭烈士为国捐躯更名为雨亭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属豫皖苏解放区,属夏永砀县。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1月始,先后划属砀南县(雪枫县,今永城市)和砀山县,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砀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1949年,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砀山县。1952年初重新划回永城县。1958年改建芒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芒山乡,1985年提升为芒山镇

陈松贤=====(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