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被人所知,并不是因为他是“春秋五霸”之一,而是因为他在同敌人作战时高举“仁义”的大旗,为此,毛泽东专门评价为:“蠢猪式的仁义”。但是举“任义”之旗的宋襄公,如何还有暴躁残暴、杀戮的另一面呢?
宋襄公:仁者之君还是残暴之王
一、舞台
宋襄公(?-前637),姓子,名兹父,春秋时期宋国国君。襄公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事迹和品德追授的“谥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公,本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头等,其他如晋侯、郑伯、吴子等等。不过,周王室日渐式微,天下多次重新洗牌,爵位开始乱套。
宋本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微子启是宋的开国者。《史记·宋微子世家》开篇写作“微子开”,是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改写的。帝乙有三个儿子:微子启、微仲衍(又作微子衍)和受辛(即商纣王)。微子启是纣王的哥哥,当年武王伐纣时,微子启拿着宗庙里的祭器,裸露上身,把手捆在背后,跪在地上前行,苦苦向武王哀告求饶才没有被处死。后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杀,作为武王开国时的统战对象,周成王为显示自己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让微子启去继承殷商的香火,把他封到宋这个地方(首府在今河南商丘),爵位是“公”,一等诸侯国,比姜太公姜尚姜子牙的齐国的侯爵还要高出一档。
二、梦幻
宋建国后的事迹,史料记载很少,春秋初年,宋国曾联合卫、陈、蔡三国和郑有过争斗;宋殇公在位时曾导致华督之乱;宋闵公因取笑猛将南宫长万而被杀,导致宋国再度内乱。内乱平定后,宋桓公(名御说)继位。宋桓公就是宋襄公(名兹父)的父亲。
桓公的小老婆,生了一个孩子叫目夷,字子鱼。兹父看出他老爸喜欢目夷,就主动提出让弟弟做太子。兹父之意很合乎道义,桓公听了很是高兴,不愧是我的好儿子啊。如此贤良且通情达理,不正是做国君的好材料吗?于是桓公最终还是立兹父做了太子。第二年春天(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因病去世,兹父继位,是为宋襄公。襄公任命弟弟目夷为左师,协助自己治理国政,在君臣的一致努力下,宋国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宋襄公未继位就以“让国之美”在各诸侯国中传为佳话。后来,他大树特树仁义作风,很难说和这种万众瞩目的个人经历没有关系。所以,他坚持仁义道德反为后人嗤笑,实际上不能不说是被时人捧杀的!骑虎难下嘛——既然已经成为世人典范,想要停下来就难了。
宋襄公即位时,正值齐国鼎盛时期。齐国国君姜小白(齐桓公)称霸,是当时诸侯国的首任盟主。宋桓公还未来得及安葬,齐桓公就号召各国诸侯到葵丘(今河南民权县境)开会。宋襄公带着孝,忍着丧父之痛,却也不得不响应齐桓公的号召,前去参加葵丘会盟。会上,他亲眼目睹周天子委派的代表发布对齐桓公的嘉奖令,鲁、卫、郑、许、曹等国唯齐国马首是瞻,齐桓公何等威风,齐国何等荣耀。襄公对齐桓公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
享有“让国之美”的宋襄公也煞是风光了一回,齐桓公竟把欲立姜昭为太子的国家机密嘱托给他: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能借他之力,帮助公子昭来主持齐国国政。连霸主都把自己的身后大事托付给自己,宋襄公有点飘飘然了,慌忙感谢桓公的信任,把这事答应了下来。
宋襄公七年(前644年),宋国下了一场流星雨。又一日,宋国都城一些城居民无意间抬头望苍穹,竟然有六只鶂在宫廷上方退着飞行,原来是上方刮着一股凉爽的风。难道是上天对宋国有什么暗示?天降其大任于斯人也?
宋襄公八年(前643年),齐桓公得了重病,被奸臣软禁,最后被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尸体在宫中停留了六十多天无人问津,以至尸体上的蛆虫纷纷爬出宫门。而他的儿子们却发扬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本着忠孝难以两全的原则,相互攻杀起来,齐国陷入了内乱。宋襄公得知消息后,想到齐桓公生前曾把太子姜昭托付给自己,如今该是自己履行诺言出大牌的时候了,于是襄公把在宋国的姜昭找来说:“如今你爸去世了,我个人认为,你不如回国接你爸爸的班算了。”姜昭听了喜出望外。
宋襄公九年(前642年),襄公觉得自己正义在握,决定护送齐国公子姜昭回齐国当国君。宋襄公通知列国诸侯,想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谁知大部分诸侯都置之不理: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碍于情面,派了一些人马过来。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首府临淄,齐人不清楚宋军实力,于是杀死了新立的国君无诡。两个月后,宋军又打败其他几位公子,把姜昭扶上了国君的宝座,是为齐孝公。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如黄河东流去,万水东流去不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谁来继承齐国失去的霸主地位?
宋襄公遵从上届霸主的遗命,帮助齐国立公子姜昭为国君,可谓是不世奇功:连曾经的霸主之国的国君都是我立的,我还不应该成为新的霸主吗?环顾宇内,远眺四方,宋襄公激起雄心万丈——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宋国疆域面积虽然不是太大,但人口众多、工商业很发达。宋襄公联合诸侯,顺利安定了齐国的局势,无疑提升了宋国的国际威望,何况宋国乃堂堂一个正宗的一等诸侯——位列公爵!在周围不遗余力的吹捧下,宋襄公仿佛觉得,在以他为中心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宋国一夜之间成了所有诸侯国中的超级大国,是扬名立世的时候了,宋襄公心想:我何不仿照齐桓公,召开个什么会盟,弄个盟主当当呢?
三、残暴
当时,国力最强大的是楚国。就在齐桓公去世的第二年(前642年),本来依附于齐国的郑文公(姓姬,名捷)立即“始朝于楚”,开始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楚成王(姓芈,名頵,一作恽)高兴坏了,送了不少铸造兵器的原料(铜)给郑文公,但转念又后悔了,叫他不要把铜用来铸兵器,于是这批铜变成了三口钟,“铸铜为钟”的典故即出于此。但是楚国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给其想明正言顺的当霸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宋襄公九年(前642年)六月,鉴于上次拥立齐太子姜昭时,号令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响应,宋襄公准备在曹国开一次预备会议,统一一下口径,好为进军盟主作准备。先执滕宣公婴齐,继而又会曹、邾、曾阝等国于曹南鄙,滕侯婴齐(滕宣公)因犹豫不决而迟到了,宋襄公大怒,觉得扫了他的威仪,于是派人把婴齐关押起来,鄫君后至,宋襄公使邾君执而祭(人祭)于睢水之社。对这两件事,左师子鱼评论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左传·僖公十九年》)
宋襄公的举动让东道主曹共公很不满意,未尽地主之谊就不辞而别。宋襄公恼羞成怒,发兵包围了曹国首府(今山东定陶)。目夷劝他,不要单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应该以德服人。宋襄公担心攻曹不利,挫了自己霸主的锐气,贻笑于诸侯,将来更不好号令他们,于是下令撤兵。
当年冬天,陈国国君陈穆公向各诸侯提议重拾齐桓公的德行,修好各国的友好关系。齐孝公、鲁僖公、蔡庄公、楚成王、郑文公都参加了。六国中,以楚国实力最强,楚成王理所当然成了盟主。自己的霸主地位还没有落实下来,眼看很多小国都纷纷依附楚国,宋襄公又急又怒。
不知所措的宋襄公突然想起了一个好注意,他决定重金贿赂楚国,希望借助于楚国的威仪来聚合诸侯,再以众诸侯之力压服楚王。“宋假楚威”,与“狐假虎威”异曲同工。
宋襄公十二年(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南)会见齐孝公和楚成王。宋襄公认为自己是会议的发起人,同时自己的爵位也比楚国、齐国高,理所当然就应该是盟主。其实,在宋襄公觊觎盟主之位的同时,楚成王也一样做着盟主的美梦,只是他心里明白,以他南蛮之主的身份,想要号召礼仪之邦的中原诸侯有一定难度。所以,宋襄公想借他楚成王之力而会盟诸侯,正是帮了他的大忙。楚成王早已计划好了,要在正式会盟那天实现自己的霸主之愿。所以对宋襄公在这次会议上的所作所为,尽管心中颇为不悦,但还是答应了。齐孝公因为托宋襄公之力而登上君位,也不好意思发表反对意见。可是,齐国霸主地位虽然随风而逝,但泱泱大国大国,却也不甘心沦落到小小宋国的驱使,后来宋襄公的盂地会盟,齐孝公借故没有参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