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寺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辖下的一个旗,面积为3477平方公里,人口23.4万,该旗政府驻于宝昌镇。太仆寺旗位于自治区中部,锡盟最南端,与河北省交界,距北京350公里。总面积3415平方公里,现辖5个镇、1个苏木、1个乡,176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总人口23.4万,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县。
“太仆寺”一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就有掌管皇室御马和马政的“太仆”官、秦、汉时为九卿之一。北齐时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变,据文献记载,早在汉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上谷郡此境为匈奴所在地。三国时期属魏匈奴,隋、唐时代属鲜卑,金代属昌州,之初隶属宣德府。公元 1262年(中位三年)属上都路,置盐使司。1319年(延佑六年)改为宝昌州。明代为蒙古牧地,太仆寺旗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这里设察哈尔左翼牧群,专为皇宫提供驭马和肉食等畜产品。由此看来,太仆寺是从朝廷官职到朝廷机关而后变为地方名称。太仆寺在清朝初是专为皇宫提供御马和专管肉食品的所在。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区域内成立宝昌县,1936年太仆寺牧群改为太仆寺左旗。1956年太仆寺左旗与宝昌县合并为太仆寺旗,旗政府设在宝昌镇。 清统一全国后仍沿用此名。顺治元年(1644 )设掌管牧马事务的机关——太仆寺,初布专署,附设在兵部的武库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办事。太仆寺内部机构分左右二司与主簿厅。光绪三十二(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仆寺所掌事务并入陆军部,太仆寺所属边外牧场有太仆寺左翼和太仆寺右翼两牧群(场)。公元1918年设招垦局,开始发展农业生产。公元1925年(民国14年)设宝昌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太仆寺旗就有了从察哈尔左翼四旗、正兰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聚集而来的蒙古族和从山西、河北迁至的大批汉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察哈尔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河北等地为特点的汉族文化,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各自在文化特点上又有了独特之处,形成了蒙汉交融的文化特色。
太仆寺系蒙古族古代养马官名,清置大仆寺左、右两旗,1956年改名太仆寺旗。
太仆寺旗西北与正镶白旗接壤,东北与正蓝旗相连,东南与河北省沽源县交界,西与河北省康保县毗邻,背靠锡林郭勒大草原,面对经济发达的京津张地区,总面积为3414.74平方公里。全旗地处阴山山脉东段的低山丘陵区,海拔1325—1828米,地势起伏不平,坡缓而谷宽。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026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宝昌镇 31655、幸福乡 6406、东井子乡 4784、五面井乡 8869、红山子乡 10561、红旗乡 7885、沙沟乡 6713、万寿滩乡 8087、头支箭乡 7816、中河乡 7592、骆驼山乡 11217、千斤沟乡 15269、永丰乡 9760、城郊乡 10222、马坊子乡 9116、兴盛乡 8993、小营盘乡 1614、贡宝拉格苏木 3072、万寿滩良种场虚拟乡 633。
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
太仆寺旗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使用于正式场合。
但太仆寺旗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属于晋语锡林郭勒片方言。
太仆寺旗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着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21世纪初,这里还是茫茫草原,人烟稀少,人们大都过着游牧生活。放垦以来,人口渐增,多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来汉族与蒙古族人民融合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民情风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对繁荣和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开放形象,发挥文化对经济建设巨大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