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仙岳山护国寺的半路上,过仙岳新山,有一栋红墙琉璃瓦建筑,前有牌楼,叫居士楼。只知与佛教有关,但不明其义。现介绍如下:居士,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居士林”是近代佛教界知识份子为了研究佛学,修习佛法而设之在家学佛组织,是佛教居士们学习教理、开发智慧、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活动场所。居士林坚持以“爱国爱教、弘扬正信、利乐有情、净化身心”为宗旨,供居士信众研习佛理,净心修持。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士林这名字的起缘可追溯至公元一九一七年上海佛教界热心人士沉惺叔、王与楫、陈宪等居士,访问当时上海佛教知名人士王一亭居士、太虚大师、普陀山了馀法师商讨组织居士学佛道场,提倡居士参与宏法利生的工作,后王与楫居士被邀请在上海锡金公所讲演佛法。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上海佛教居士林正式成立,推王与楫居士为林长。这是佛教居士林的组织第一次被公诸于世。自从杨仁山提出“居士佛教”的概念后,欧阳竟无不断的推动,吕徵的实践,最后居士佛教便大行其道,居士参与佛教事业的建设成为一股风气,也使有识之佛教居士脱离寺院自组学社,念经会、莲社、佛学研究会,最后佛教居士也脱颖而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