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落子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通常与平调同台演出,角色行当比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脸,武丑,历史上小生、小旦戏分工不严格,常常互相兼演。传统程式很少,舞台美术服装道具较简单。落子戏的唱腔旋律简单,既能叙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强烈的太行山区乡土气息。代表剧目《端花》、《借髢髢》。 武安落子,又名落儿腔,流行于邯郸市的武安、涉县、磁县、沙河、临漳、魏县等地。流行在邯郸漳河以西的称武安落子(又称沙西落子),漳河以东的称沙东落子;在河南省内黄县的称内黄落子,在山西省黎城县的称上党落子。
著名演员
武安落子著名演员有贾泉城、王麦喜、胡文亮、杜更会、李凤鸣、魏洪昌、路鸿贞、孙富琴、王忙来、卜锡林、秦崇德、李魁元等。沙东落子著名演员有头把盒子、二把盒子等。
落子戏的行当,多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老生、老旦、花脸亦或有之,但无以其为主的剧目,女角色一向由男演员扮演,自1949年以后,武安落子才有了李魁元等第一代女演员。
落子戏的剧目约有二百余出,多为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三小”、“两小”戏,如《端花》、《借鱬鱬》、《吕蒙正赶斋》、《跑沙滩》等。其中《端花》一戏曾拍摄成舞台纪录片。
艺术特色
落子戏的表演,朴素自然,接近生活,念唱口语化,以当地方言为主,武安落子用武安方言;沙东落子用临漳方言。
落子戏音乐唱腔有曲牌和板腔两类,曲牌有[耍孩儿]、[山坡羊]、[赞子]等;板式有[流水板]、[慢板]、[散板]、[哭迷子]、[悲腔]、[老二板]、[数板]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