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为什么这样香
4月22日,从市区沿邢和路西行28公里,来到邢台县西黄村镇。这里属于山区丘陵过渡带,是进入山区的第一镇。一路走来,不断有绿油油的麦苗映入眼帘。进入西黄村,沟沟坎坎里种的却是一米高的灌木植物。正在锄草的刘建林告诉记者,这是玫瑰,有别于观赏玫瑰,这些玫瑰用来加工玫瑰花茶,收入可观,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种植玫瑰。
庄和村的烦恼:
传统种植产出不高,土地半年闲置
庄和村,西黄村镇一个普通村庄。走在村子里,看到的多是老人、小孩,很少见青壮年。120户人家,500亩耕地,现在村里谁在种地?
“种地的就剩我们老两口了。”66岁的李常泰和老伴儿种了7亩地。他说,相比打工,种地太不划算。每亩地除去种子、化肥等农资300元的成本,收入仅有五六百元。而在外打工月收入两三千元,有技术的,一个月能上1万元。“所以,孩子们都不愿留在村里种地。”
庄和村400口人中,外出打工的近130人。村支书李贵臣说,留在村里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既要照看孩子,又要种地。由于体力不支、精力有限,原来每年种两茬作物改为只种一茬玉米,一年中半年土地闲置。
“庄和村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镇农办主任关明峰说,近几年,农村二十来岁到50岁以下的青壮年都选择到城镇打工,广大农村面临“明天谁来种地”的烦恼。
镇党委书记刘东辰认为,年轻人不愿务农,归根结底还是农业的吸引力不足。一没“钱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如打几天零工挣得多;二没前途,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地,有啥奔头?
“唯有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才能留住农民。”刘东辰说。
西黄村镇的新变化:
流转6000亩地种玫瑰,农户收入增长近10倍
在孔家庄村的农田里,关明峰正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玫瑰成活情况。这些玫瑰是4月初新栽的,七成的苗已吐出新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些闲置的土地,却是适于玫瑰生长的“宝地”。
2013年,镇里聚冠专业种植合作社免费给农户提供玫瑰苗,引导大家种玫瑰。他们看中的是西黄村的环境:地处山区,空气清新,又没有工业污染,非常适合玫瑰生长。
当年,在外打工的刘建林返乡,试种了1.1亩,合作社不仅免费供苗,还教他如何管理。“这种玫瑰耐旱、易活,管理简便。”刘建林说,玫瑰的生长期达15至20年,4月初开始,浇三遍水、打两次药、锄三遍地,跟种小麦相比,能节省一半人力、物力。
眼前一米高的玫瑰已长出花苞。“5月初进入采花期,6月花期结束。实打实忙20天,亩收入达5000多元,是种玉米的10倍。”刘建林说,去年,他又一口气承包了25亩地。
和刘建林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效益,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一时间,玫瑰成了“香饽饽”。但聚冠合作社负责人李卫敏却深感力不从心。“面积太大,技术、管理跟不上,就会影响玫瑰花品质。”
去年,镇里从北京引来投资者组建九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聚冠合作社合作,在全镇发展玫瑰种植6000亩。全镇51个村中近半数都种植玫瑰,形成35华里的玫瑰种植带,吸收农户1200余户。
新时期的农业出路 :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植、农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
来到位于川口水库下游的科研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研发玫瑰花酱、玫瑰精油等产品。在这里,记者看到包装精美的玫瑰花茶。“一斤玫瑰花收购价10元,一盒200克的玫瑰花茶市场价八九十元。”侯向科介绍说,加工成高端产品——玫瑰精油,身价增长百倍。
东岳村的后坡上,农户正在补植四季玫瑰。这种玫瑰也叫观赏玫瑰,“五一”前将在东岳、西岳两村补植10万株。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特色农业、林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同时又具备休闲、观光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侯向科说,项目建成后,预计综合产值达50亿元,利税5亿元,使农民收入再提高3到5倍。
“企业嗅觉灵敏,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县农业局长李志学说,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发展初加工、精加工、销售、流通、休闲观光,延长的产业链上可以细分出无数环节,衍生出无限的增值机会,从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
记者从县农业局获悉,西黄村镇的新变化反映出一个趋势,分散种植正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调研显示,按普通农户户均6亩地计算,一年两季种植小麦和玉米,每年最多收入万把块钱,这很难留住一些有能力、有机会外出打工的农民。如果是规模经营户,按照200亩计算,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这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1.75万亩,流转率达到26.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