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医医学院

家乡区县: 贵阳市花溪区

1965年,贵阳中医学院成立,由原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贵阳市中医医院合并组建而成,是贵州省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1年,贵州省中医研究院(原研究所合并后成立)、贵州省中药研究所合并组成贵州省中医研究院后整体并入贵阳中医学院;

2002年经教育部、中国石化总公司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滇黔桂石油技工学校整体划归贵阳中医学院;

2006年,学院成为省级重点支持建设高校;

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1]

2学术研究编辑

科研机构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部级实验室4个、国际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研究平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个、名老中医工作室3个、校级研究所10个。[2-3]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 负责人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开发人才团队

梁光义

贵州省针灸推拿学基础与新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崔 瑾[4]

科研机构

类别 级别 名称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国家级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重点实验室

部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
省级 中药生药学重点实验室

企业技术中心

 

省级 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研发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中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名老中医工作室

国家级 刘尚义名老中医工作室

黄建业名老中医工作室

丁启后名老中医工作室

研究所 校级 中医基础研究所、微量元素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中医骨伤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

中医临床第一研究所、中医临床第二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所、

中医药信息资料研究所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电子图书41万种(册),总馆藏量达93万。此外还收藏了1.4万余册线装古籍图书(含善本、孤本)。拥有的医药类图书占馆藏总数的60%以上,所收藏的中医药图书文献资料占馆藏文献总量的31%,位居贵州省之首。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光盘图书馆-针灸全录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Medline等多种中外文医药学光盘数据库,还购买了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会议论文、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连通了中国中医药信息网多库融合数据库,并拥有超星、Apabi等数字图书。

截至2014年,贵阳中医学院办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和《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两种公开发行学术期刊。

1、《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贵阳中医学院主办的贵州省唯一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性刊物。1987年起即为首批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文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所收录。[5]

2、《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84年。原名《微量元素》,1992年更名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文收录,并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6]

科研成果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近五年来发表论文3852篇,其中核心787篇。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76部(其中学术著作36部)。申请20项国家专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4项,省部级课题327项,各类科研经费达1.1165亿元,年平均2233.06万元(2010年突破3000万元,达4394.69万元)。“十一五”期间,该校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7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其中,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三等奖1项。[7]

3办学规模编辑

院系设置

根据2014年9月阳光高考官网显示,该校有12个教学单位,开办14个本科专业。

二级学院
教学单位 专业设置
基础医学院 --
药学院 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骨伤学院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推拿学
护理学院 护理学、康复治疗学
人文学院 法学、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
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 --
附属医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贵州省中医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贵阳中医二附院) --
教学部
社会科学部 大学外语教学部 体育教学部

师资力量

根据2014年9月阳光高考官网显示,该校有教职工717名,具有高级贵阳中医学院55载谱写继承与创新职称人员266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329名,硕士生导师315名,博士生导师5名。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17名,首批全国骨伤名师2名,省管专家8名,贵州省名中医38名。省级教学名师11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及培养对象6名。[9]

教学建设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卓越计划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10]

省级特色专业

团队名称 带头人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孔德明
针灸学教学团队 崔瑾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 黄琴
中西医结合教学团队 张帆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教学团队 刘文[16]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7]

学科建设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硕士授予点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

时珍学院风光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18]

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医老年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心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药学;[18]

专业硕士授予点: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中药学;[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血液病学、针灸推拿学;[19]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19]

4现任领导编辑

职位 姓名
党委书记 方仕平
院长、党委副书记 杨柱
党委副书记 王念屏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袁黔华
副院长 滕红、刘文、崔瑾、于浩

校徽

贵阳中医学院校徽以字母G(“贵州”或“贵阳”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和太极图组合进行变化,加入太阳和笔的造型,形成“中”字,明确代表了贵阳中医学院。

造型包含太极图、书本和笔,体现了学院中医理论研究、教育的办学特色;包含太阳和跳跃的人形,体现学院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雄厚的办学力量;象征学院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树人”的教育风范;书本、笔和人形双可组合为帆,象征学院在改革、建设、发展中一帆风顺。 校徽用寓意理性、生机发展的绿色,简洁大方,给人以稳健、广博、奋发向上,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视觉感。体现“勤奋、求实、志远;继承、发掘、创新”的人文精神,容易识别记忆及应用。

校训

“厚德明志 笃学力行”[21]

厚德:意为增厚美德,追求至善。出自《易经·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既是祖国医学教育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对我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明志:意为坚定信念,明确志向。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明志”是在自我认知和个人理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实际和时代的脉搏,选择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并付诸努力。中医院校师生要巩固专业思想,坚定学习、继承、弘扬中医的理想信念,首先要树立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奋斗的远大志向。《劝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充分说明了坚定理想信念对求学治学的巨大影响作用。

笃学:意为治学严谨,学有专精。出自《三国志·孙瑜传》: “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表示我院师生要深入钻研祖国传统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知识,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教师要继承和发扬认真、严肃、朴实的治学精神,认认真真做学问,形成高尚诚实的学术道德氛围,培育出新一代的中医学术大师。学生学习要深入钻研,才能领悟祖国医药学的精髓,为成长成材打好基础。

力行:意为勇于实践,学以致用。出自《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明志力行,专心实践,以激发师生锐意改革、敢于拼搏、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事业心,培养学生果敢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中医理论最终要落脚到临床实践上,落脚到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上,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实现救死扶伤、仁术济民的理想和目标。

 

向娅(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