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土家哭嫁歌

家乡区县: 贵州省德江县

      土家族哭嫁歌具体始于何时,至今尚无确切的史料来佐证,只知明清时期就在某些地方流行起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如今还保留了一些土家族哭嫁歌的形式。有关土家族哭嫁歌的文献材料实在罕见,现在可知最早的记载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有云:“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又《竹枝词》云:“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古代土家姑娘出嫁时所唱的哭嫁歌,是用来控诉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公平。如今人类社会实现了婚姻自由,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所唱的哭嫁歌,仅是一种传统的哭嫁仪式,而非用来控诉不公平的婚姻制度。古时土家族的哭嫁歌,主要包括哭嫁和哭嫁歌两个部分。何为“哭嫁”?所谓“哭嫁”,又称“哭轿”、“哭出嫁”、“哭嫁囡”、“开叹情”和“啼惨切”,就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用一种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并对自己亲人表达眷恋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何为“哭嫁歌”?所谓“哭嫁歌”,乃是土家族姑娘在哭嫁礼仪上所唱的抒情歌谣,也是哭嫁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和固有词章。哭嫁歌分为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类型,而哭唱形式有过礼哭、娶亲哭、发亲哭、新娘主哭、由人代哭、两人对哭、既哭又唱、只唱不哭、只哭不唱、一人哭唱、两人哭唱、连续哭唱、间断哭唱、抱着哭唱、跪着哭唱,新娘领唱和多人哭唱等,作为一种民间流传的风俗歌,哭嫁歌的哭唱艺术别具民族特色。哭嫁歌词末尾多带“嗡”、“呀”和“蛮”等语气助词,每首歌篇通常以判定句结尾。哭嫁歌的哭声低沉短促而呜呜咽咽,气氛哀怨而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而接近于朗诵调。如果土家族姑娘在出嫁时不哭,那么表示对父母不孝顺和毫无依恋。土家族里流传着“会哭不会唱,姑娘没人望”的传语,哭嫁成了衡量土家姑娘德行的一个标准。如果土家族姑娘不会哭唱,那么会遭受到别人的讥讽耻笑,从而视为一种没有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

怡微仙紫(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