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汉传佛教圣地(1)

家乡区县: 湖南省沅江市


汉传佛教在益阳的传播

佛教起源于印度,首先在中国西藏传播,而后传入青海、蒙古、新疆、滇西南等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46年),天竺大月氏迦叶摩陀等僧人以白马驮经卷沿丝绸之路来到洛阳,在鸿胪寺驻足,鸿胪寺成为中原佛教的发源地,后称之为“白马寺”。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卷为梵文,信仰为密宗,到西藏的称之为喇嘛教,传入青海称之为黄教,总称之为藏传佛教。为了在中原广泛传播佛教,印度僧人学习汉语,逐步将经卷译成汉文。后来的中国僧人也学习梵文,参与译经,汉文的经典越来越多。
自东晋末年中原佛教南派宗师慧远创建莲宗净土法门之后,以戒律为修为的律宗相继出现。慧远之后约150年,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土创建禅宗。唐贞观年间,太宗崇佛,中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历史上有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周世宗的三次“灭佛”行为和五代时期的战争杀戮,佛教也遭受到很大的摧残。特别是赵宋王朝信奉道教,佛教出现存亡危机,这时各门派大和尚共同商定溶为一派,实现了以净土法门为宗旨的大联合,广大佛教弟子均为净土弟子。从而,以经卷为汉文的净土宗称为汉传佛教。
益阳挟资水临洞庭,乃江南灵秀之地,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民风淳厚,且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当年女娲补天的炼石之处,乃益阳境内的浮邱山;司马迁《史记》所载5000多年前,黄帝巡视天下,“南至于江,登熊湘”,会盟、封禅、制乐的“熊湘山”,亦在益阳境内;当年大禹治水,登上益阳境内的碧云峰,“以观洞庭水势”,现在“帝登峰”古迹尚存。岁月悠悠,女娲、炎、黄、禹帝诸圣灵气浩荡,益阳大地,尽得风流,群圣毕至:战国末年,楚大夫屈原遭放逐,漂泊于资水之野,问天于凤山之麓;东晋时道教宗师葛洪在益阳修道立说……公元373年(东晋末年),净土宗初祖慧远,出师自襄阳南下渡长江之后,在益阳建清修寺布道;印度高僧不如密多,在会龙山建宝泉寺弘法。益阳成为汉传佛教在中国南方的重要策源之地。

东晋古刹——会龙山栖霞寺

益阳城区资水南岸,苍山青翠、群峰拥立,有二脉丛山连绵起伏,势如双龙奔向江边,相会聚首,一山高起,宛若龙头,临江而饮。这座临江峻丘,被称为会龙山。
据《益阳县志》载:会龙山上的栖霞寺原名宝泉寺,由印度高僧不如密多建于东晋孝武帝年间(公元373年-396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宝泉寺建成之后,因与益阳古县城隔江相望,享子民之近,又处北方至南粤、跤趾的通衢要地古驿道渡口旁,香火一直很旺盛,信士游人,墨客骚人,或渡水而来,或沿驿道而至。登山入寺,拜谒游览。就是官宦仕人,甚至落难皇帝,亦慕名而来。
唐宣宗时宰相裴休曾在宝泉寺下榻。
公元1402年,朱元璋嫡孙、明朝建文皇帝在此出家,因有“帝栖之荣”,宝泉寺改为栖霞寺。此事《益阳县志》有记载,《湖南佛教寺院志》亦有记载,称:“栖霞寺原名宝泉寺……有寺志法普可据。明建文帝朱允文为避朝廷内乱,出家为僧,转涉于吴、楚、湘、粤、滇、黔之间,云游衡阳花药山,途经益阳驻锡于宝泉寺。”自此,建文帝成为一位真正当和尚的皇帝。昔日的一切灰飞烟灭,正如一首诗所写:“身披袈裟退龙袍,北望京都万里遥,坐对青山思旧昔,惟有群鸟早晚朝。”会龙飞鸟,资水游鱼,宝泉古寺,黄卷青灯,伴随这位曾在位四年的“皇上”,于晨钟暮鼓声里,了却凡尘。
三年过去。公元1405年,了凡升任住持,不久重修寺宇,因觉会龙山似南京栖霞山,栖霞山上原有一栖霞寺,便改宝泉寺为栖霞寺。两年后,了凡复云游滇、黔,此是后话。
公元1881年,栖霞寺由宝哞法师住持。此时已是大平军起义末期,风起云涌的“杀尽不平得太平”刀声剑响,已是云散高唐,烟消碧海。天京已陷落多时,天国栋梁英王陈玉成也殉难有日,其子陈三元随母流落湖南民间,到益阳后登上会龙山,来到栖霞寺。陈三元拜宝哞和尚为师,皈依佛门,得法号遇缘。此事见于《益阳县志》。遇缘和尚于1936年圆寂,享年78岁,下葬于寺前侧。此后,立人法师和智晖法师先后任栖霞寺住持。
1940年,时年十八岁、后任广东云门寺等名寺住持的佛源大和尚、益阳桃江莫氏子,拜智晖法师为师,在栖霞寺出家。上溯自晋、唐以来至此时,栖霞寺香火一直未断,依旧名播三湘以至海外。国民党统治时期,湖南省主席何健还为栖霞寺题写过寺匾。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冠入侵益阳,栖霞寺被破坏殆尽。尔后一直连年战乱,栖霞寺败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宗教兴衰虽尚处于不定变数之中,但资水会龙胜境却没有被漠视,会龙山辟为公园,供人民游览。1983年,益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拨出专款,开始修复寺庙,并在寺后建起了“栖霞阁”,在山上建起了半山亭和山门惮楼及环山公汽车可直达寺前。当然,这还只是草草修复,其主旨还是一座风景公园。
1986年,广东云门寺住持佛源老和尚返礼祖庭,出资28万元购回公园在寺属地建的亭阁改作佛殿。经过三年努力,栖霞寺基本上修复,又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寺名。1990年10月7日,由佛源老和尚主持庆典,栖霞寺与白鹿寺同时对外开放。栖霞寺高踞会龙山之巅,供奉佛祖、药师、观音、弥勒及诸佛菩萨金身圣像,僧众达十余人,成为信士、游人膜拜揽胜之佳境。
从1997年至2005年,栖霞寺再次重修,几历艰难,佛源老和尚几次亲临指导,全寺僧众齐心合力,终于在2005年完成基建。农历十月初一日,老和尚主持栖霞寺建设峻工暨佛像开光庆典,终圆重建祖庭宏愿。
至此,“会龙栖霞”名胜景观更为亮丽。从资江之滨,会龙山之脚,仰望栖霞寺,但见青山绿水之上,那黄瓦飞檐、雕梁斗拱仿古建筑宝刹,如在半空,山势涌出,兀立江边。正如佛源老和尚所言:栖霞寺是一块风水宝地,登之可望见益阳全城,难怪当年老祖宗选中此处建寺。佛源还深情言曰:栖霞寺的重建修复,使“佛国香花添锦绣”。
益阳人自古与佛缘深,益阳久为佛教圣地,当你的目光落在寺前那片塔林,就会更加感觉出栖霞寺历史的厚重。无论是为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不如密多尊者建的开山祖师塔,还是为明太祖之嫡孙建文皇帝建的了凡和尚塔,那些古老而无声的麻石、花岗石、白玉石,其实都在为你诉说着无限时空和无限人间物事。去也悠悠,来也悠悠,白云苍狗,资水长流,栖霞永秀!

碧云峰“清修寺”与“远公第一道场”

从长沙坐汽车乘火车启足北行约三十多分种,在距益阳市约二十公里处,长石铁路与三一九国道旁、大诗人李白当年填《菩萨蛮》词的沧水铺古镇之侧,有一座高矗竣美的青山叫碧云峰。
碧云峰是洞庭湖西南沿益阳境内第一高峰,人称“衡岳七十二峰”之首,海拔五百余米。在高海拔地区,她算不得奇峰大山,但由于地处“八百里洞庭”的边沿,便显得挺拔雄奇,壮观宏伟,自然景色竞显江南之美,素有“小庐山”之称。《益阳县志》载:“碧云峰又名小庐山,山壑幽雅,崖壁峻峭。佳木葱茏,药草繁茂,沟壑纵横,山重水复,数条瀑布左右飞旋,汇为沧水。”此山此景,实为一方胜境。若是远观,晴天但见青峰拥黛,衬于蔚蓝天壁,如诗如画;雨天则是峰尖接天,烟笼碧树,石烟飘袅。而当你迈步登临,那山脚,那峰顶,那层峦迭嶂中,那一面面山坡、一条条山谷里,绿竹成林,杉树、松树、樟树、枫树、榉树、橡树、栗树、杂树,相依相拥,绿深如海,石级古道,野趣天燃。陡峭的崖壁上,芳草野药、野花野果,丛丛簇簇,飘香惹眼,四时不绝。流泉飞瀑声中,布谷啼春,竹鸡鸣唱。登上山顶,极目四望,雪峰余脉,洞庭余波,玉练资水,益市人烟,尽收眼底。
更为值得骄傲的是:碧云峰由于洪荒上古临云梦泽之水,是上古之人“以水乘木”可直达之山,自盘古开天辟地,便是先圣登临,群贤毕至之处。
正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先圣屡屡登临,碧云峰在古时名声很大,群贤无不慕名而来。山中有“摇篮顶”、“邹忌坡”,相传战国时赵氏孤儿曾在此山藏匿,齐相邹忌曾在此山隐居;屈原流放江南,登上碧云峰作《九歌》,而宋玉则来此山建亭作《招魂》,怀念屈原……
汉传佛教净土宗初祖、东晋高僧慧远,正是在这种“文化磁场”地吸引下,于公元373年来到碧云峰,在山中建清修寺,设“远公道场”,讲经布道,开江南佛教之宗。《益阳县志》是这样写的:“清修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系中国佛教南派宗师慧远所建。”而据资料考证,清修寺比南岳最古老的名刹福严寺尚早194年。
清修寺建成后,惠远又在山中建东林寺,在山顶建雷音寺,三寺相辅,香火十分鼎盛,僧众云集,香客如云,人称“远公道场”。至唐代,益阳相继建成“龙牙”、“广法”、“白鹿”等寺,因清修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首屈一指,被誉为益阳“四大丛林”之首,有“清修天下福地,远公第一道场”之誉。太宗皇帝曾钦赐《梵经》一部五十二卷,可见清修寺影响之大。至宋代,诗人苏东坡、范仲淹、宰相李纲都曾来碧云峰清修寺礼佛、览胜。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张轼都曾留连碧云峰。张轼在此建“小庐精舍”,开堂讲学,并于公元1172年特邀朱熹前来设讲,消息传出,学子云集,二贤在“小庐精舍”讲学达三年之久,鼎盛时学子多达三百余人。此时的碧云峰,山南有清修寺佛教圣地暮鼓晨钟,山北有南轩讲堂书声朗朗,一时名冠江南。
公元1175年,张轼、朱熹应长沙太守之邀,前往岳麓书院讲学。临行之前,“南轩夫子”对碧云峰风光景物和自己的“小庐精舍”十分留恋,依依惜别之情难于言表,回望青峰碧树,作诗道:“峰势香庐矗,溪泉峡水潺。居然一兰若,唤作小庐山。老木千崖表,孤亭万竹间,明朝向征路,回首白云闲。”夫子走后,讲座还开,直到公元1206年,元兵南下,南轩讲堂和“三帝”神像毁于兵火。然而,夫子流韵碧云峰,千年文雅白云里。
到明代,碧云峰仍为文人雅士心中圣地,清修寺香火之盛不亚于贞观。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章钦赐《大藏经》一部,共一百六十卷于清修寺。据《益阳县志》载,明嘉靖三十年前后在任的益阳知县刘激,有“远公有道场,半落资之阳“的诗句。
清代文人们登碧云峰,谒清修寺,也留下了很多诗篇,从光绪四年(公元1897年)起,益阳籍高僧海印和尚曾在清修寺做过两年住持,于光绪六年迁往沅江庆云山景星寺。民国十一年(公元1924年),海印圆寂前,亲手制楠木佛匾一块,上书“万法圆融”四个行书镀金大字,赠送给清修寺。现在这块匾仍保存于清修寺遗址民家。
解放初年,清修寺香火划上了一个句号,僧众遗散,房屋划分给农户居住。东林寺和山顶的雷音寺亦被拆除。然而,清修寺佛根颇深,公元1986年,益阳籍僧人直真和尚开始着手重建山顶之雷音寺,经三年多的奋斗,1989年于旧址建成三间佛殿,供奉诸佛金身,并悬挂佛钟一口,重500余斤,从此恢复了“寺响晨钟,疑是雷音”的历史景观,迎来游人接踵,信士如云。1994年至1998年间,当地梁知田等人又筹资建起了前殿和后殿,2000年建成山门。至此,新雷音寺融山门、围墙、前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为一体,高矗于帝登峰旧址之上。2005年,在这座有着炎、黄会盟足迹、大禹治水足迹及屈子、李白、南轩夫子与忠定公李纲足迹的碧云峰,又发掘出《熊湘山记》半截汉白玉石碑,古寺名山,声誉倍增。

BB静(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