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邱胜地”与无量寿佛、《无量寿经》
今日桃江浮邱山浮邱寺山门镌有陈立夫所题“浮邱胜地”四字。
浮邱山海拨752米,又名“无量山”,相传为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成佛之地,山上有一尊无量寿佛,有女娲炼石补天的许多遗迹。在山南的天穿坳,山顶上遍布了3-6米见方的花岗石卵石群落,据说是女娲补天遗落的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补天用的五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此处尚有一“炼补亭”和“穿天云树”。亭中石柱上有对联云:“炼石功深,补天术幻。”今石亭虽毁,穿天云树尤存。山之西有女娲补天的取石之地,地名石井头乡,堆放石头的地方叫石头坪村。浮邱山顶有炼石用的风洞、火云洞、堆石坪。女娲补天时,煮石充饥,此地尚存女娲吃啃过的“齿石”,也因之有“煮石浮邱”之说。浮邱峰似半壁圆球,圆而不周,有“不周山”之称。
公元373年,熟读儒家“六经”,精通老庄玄学的高僧慧远一行人在浮邱山东侧的安乐山驻足,他们考察此地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有感女娲的无量功德,及无量山之名,结合中国人企盼的“福、禄、寿”三星,取其寿星,将译着的净土宗经典命名为“无量寿经”。约公元400年左右,浮邱山顶便建有浮邱观,观内供奉“无量天尊”,稍后扩建成浮邱寺。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派尉迟恭来益阳监修龙牙寺,龙牙寺完工后重修浮邱寺,供奉“无量寿佛”。
现在,浮邱寺四周有两千年的白果树数株,苍松翠柏、古稠、古樟无数,将古寺环绕其中,加上群山绿竹,构成绿色海洋。浮邱山的奇特还在于水。浮邱主峰为数百里范围内的高峰。浮邱寺居山峰之巅,寺内有口孽龙井,里面泉声汩汩。陶澍为其作联曰:云气飘飘,恍见天边来鹤驾;泉声汩汩,早知山下有龙吟。山上的“罗溪瀑布”高悬103米,站在谷底仰望瀑布源头,只见洞天一片,瀑布如帛,似苍天裂缝,银河倾泻,将坚如磐石的谷底山岩,冲击成直径数丈的水潭,潭深不可测。苍天裂,银河泻,是天穿坳那些卵石形成的原由,是当年天河缺口之缩影。目前,已有研究益阳汉传佛教文化的专家学者动议、物化“浮邱胜地”,重推“无量山”之名,在浮邱主峰南侧的“浮邱寺”之旁,建“无量寿佛寺”;山峰的东侧穿天坳建娘娘庙、圣帝殿、共工祠、补天台、修建从石井头到浮邱寺的环山公路,使女娲补天胜地焕发光辉。
裴亭有色树增色资水无香士溢香
位于益阳城区资江南岸白鹿山上的裴公亭,最初曰“云树堂”。据《益阳县志》载,云树堂约建于唐宣末年(公元860年前后),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裴公亭的创建者名裴休,字公美,任过唐宣宗宰相,后改任荆南节度使,驻长沙。任荆南节度使期间,裴公经常往返长沙、益阳之间。
益阳有关裴公的传说很多、很美。见于资料介绍以及跃上历代文人笔端最多的,有裴公于云树堂前讲经,“白鹿衔花出听”的传说,虽然根据年代先后分析,“白鹿衔花听经”应是听白鹿寺的创始人高僧广慧讲经,只不过人们乐意放到裴公名下。
当然,裴公确也对唐代益阳佛教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宣宗末年,也就是白鹿寺创建约三十年后,裴公亲临益阳,主持白鹿寺扩建。“云树堂”极有可能正是此其间或稍后紧挨白鹿寺而建,依山临水,树木苍苍,雨过初晴或山雨欲来,资江上有云气腾起,云遮雾绕,过于林梢,墙垣半掩,便号“云树堂”。约于宋代更名“裴公亭”,为益阳资江十景之一。
公元867年,裴公仙逝于宁乡密印寺,但云树堂却因主人当年为民立言的德行,而一直为益阳人景仰、留连。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常以裴公为抒发胸臆的对象。现存写裴公亭的古人诗词达百余首之多,较早的有宋代赵鼎的一首五言律,明嘉靖年间“益阳资江十景诗”有《裴亭云树》一首,明末吏部天官、江西巡抚、益阳人郭都贤常来裴公亭吟咏明志。清代益阳文人士大夫更是把裴公亭看成寄情山水的好去处。每每登临,诗海笔阵,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如“百盘攀曲径,绝顶抚青松”(清·吴寿潜),“亭高楼近水,树密鸟依山”(清·许毓荣),诗篇如潮,描绘出了裴公亭的地势之奇,景色之美。历史上裴公亭多次兴废,1982年,益阳市政府拨款于桥头原址西侧重修裴公亭。此项重修规模较为宏大,新亭高踞山巅,为两层仿唐宋风格建筑,亭中照壁上有裴公画像,上首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裴公亭”三字匾额,正南亭门有联云:裴亭月隐千年树,白鹿钟回万里云。旁设吟台,并增建绿瓦粉墙碑林长廊,“资江十景”诗及时人诗词,镌于壁上者达三十余首。碑廊依山势起伏数十米,两端各建有两层圆顶亭阁一座。正北临江之地建有益阳作家叶紫纪念台,临江绝壁上修有石级,蜿蜒可达江边。西侧造有假山、木桥、鱼池、并雕塑有白鹿三只,最高一只高达两米多。1990年裴公亭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亭前增设两米多高裴公雕像石碑和“裴休传”碑刻,还有陈天倪诗碑。此时的裴公亭,集亭台楼阁于一体,诗碑画廊、衬以清江古树,风景优美、被政府辟为公园,游人如织。邑内文人雅士,更是常常邀约登临,填词作赋,彰显着益阳的“文气”,正如亭前碑刻上的一首对联云:裴亭有色树增色,资水无香士溢香。裴公亭的历史以及裴公忧国忧民、报国为民的情操,已融入了益阳的文化传统中,源流不绝。
建设中的会龙山佛教公园与益阳佛学院
资水,自雪峰山脉发源,过崇山,穿阡陌,自西而东,朝向洞庭。在尾闾之地,她孕育起益阳古邑,置县于秦,物华天宝,民风淳厚,文运久远,与佛缘深!益阳佛教,自晋起始,千有余年。改革开放,国教同兴。益阳籍当代高僧佛源禅师,在益阳市政府的支持下,近年在家乡重建“栖霞”,再造“白鹿”,振兴佛教,现又与家乡人民一道,在资水之滨,会龙山“九龙朝圣”之地,浓墨重彩,倾情打造会龙山佛教公园和益阳佛学院,今日江南佛教道场翘楚,正在建设中,规模仅次于南岳。
会龙山佛教公园主要包括栖霞寺、白鹿寺和建设中的小西天禅寺、广法寺、素菜馆。规模宏大的益阳佛学院,毗邻而建。2006年9月28日,益阳市代市长马勇与佛源老和尚亲临广法寺奠基典礼,为广法寺奠基。正由于天地钟灵,祖德渊源,圣贤遗韵,英才辈出,干群同心,益阳经济蒸蒸日上,且喜盛世兴文,具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益阳汉传佛教文化,已是天地重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益阳作为一座人文丰厚、山水宜居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正在迅速崛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