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武冈最直接的古老,首屈一指是围城而筑的城墙了。它断断续续地绵延在今天逐渐被冷落的城市的边沿,失却了往日抵御战火的悍然,像一匹垂危的老马。
我在垂危的老马身边驻足,正午的烈日像古时的利箭迎面雨点般射来,投射在那风化剥落的大青石层面上,然后,那风化剥落的大清石开始发出铁器淬火般的声响,哧哧地,那分明是沧桑千年的绝唱。
老一点的当地人都知道,这城墙,远在宋代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的。“为军署治所,夯土墙围城”。虽是断断续续、毫无规模。到了元朝末年,“城墙被兵燹所毁,仅余垣垒。”
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著名的建筑家、曾主修北京十三陵的江阴侯吴良,为巩固城池,抵御外来侵略,“因垒增筑”,在精心设计之后,率千千万万民众劈山凿石,大兴土木,采用数百上千斤重的方形青石修筑城墙,围长272.7丈,同时建立东西南北的宣恩门、定远门、济川门、迎祥门四门,内城也由此定型,其气势已然不凡。
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岷康王朱誉荣托前人的福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小王城。
公元1567年(明隆庆元年),知州蒋时谟再度扩修,增筑了外城,后经四次增修,整个武冈城就被城墙密封得严严实实了,总长达1780丈,高6至6.6米,顶宽2.7米,全部用糯米浆胶合,缝隙极小,城垛用特制的岷砖砌筑,“上竖战楼760间,崇以雉堞,环以壕堑,沿城军铺四十有三,东西南北各有城楼。”由于整个城墙以它的严谨和坚如磐石而闻名于世,至今还有“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甲天下”的俗语广为流传。
公元1859年(清朝咸丰九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三万余人从江西出发进入湖南,意欲拿下宝庆,也就是今天的邵阳市,于是特地派遣手下将领赖裕新从新宁的莨山出发行程90余里直逼武冈。这是农历4月18日。抵达武冈城郊且稍作歇息后,当日深夜,太平军就摸黑乘云梯开始攻城,岂料遭到守城清军的强烈抵抗,双方损失惨重,死伤无以记数。太平军围城七天七夜,清军就在城墙上死守七天七夜,没有让对方得手。
翌年十月初七,石达开的另一部将朱衣点再次率军万余人攻城,虽有攻坚的心理准备,但清军凭借固若金汤的武冈城墙又给了太平军沉重的打击。和石达开一样,同样是七个昼夜的回合,古城墙毫发未损。所向披靡的太平军怎么也想不到会折戟在武冈城下,最终就放弃了武冈,绕道而去。为防止太平军杀回马枪,武冈知州迅速组织力量,在全县征银1.8万余两,历时年余进行了两次维修加固,并在城的正北面建大炮台一座,东北面建小炮台52座。炮台向北突兀,成马面形,使进攻一方三面受敌,易守难攻,坚固雄伟。这是武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对城墙的维修和加固。
二十世纪初,广西桂系军阀沈鸿英率土匪部队7000余人企图一举占据武冈,威逼宝庆,攻城三天三夜,未能如愿。
1930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前委书记邓小平的率领下,从广西进军江西,途经武冈,亦攻城三天三夜,由于守敌凭借城墙为天然屏障,利用洋枪洋炮及土枪、土炮、石头、热粥等进行顽抗,牺牲将士500多人,团长何莽亲临城下作战指挥,结果中弹牺牲,最终也未出现奇迹。
奇迹出现在1949年。这年秋天,听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的152师将配合117师从正在围歼国民党桂系白崇禧主力部队的衡宝地区赶来解放武冈,城内的国民党军队官员指着城墙吹嘘道:“就连日本人当年都在这城墙面前打过败仗,共产党的军队难道还有三头六臂?”共产党的军队是没有三头六臂,但红旗插上武冈城头的事实,再次应证了毛泽东说的“人民必胜”。时间是1949年10月10日。1987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刘震回忆说:“这不是神话,但确是奇迹,更是武冈这座历史古城走入人民怀抱的必然!”
古老的城墙是一首绵延亘古的叙事史诗。它从宋代写下来,一直流畅地书写着每一个更替的朝代,以及这个朝代的起伏兴衰,但是到了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它流畅的语言戛然生涩了——这样一座古城墙,这样一座武冈的“长城”,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都经历了,却不能经历短短几年“文革”的雨雪,它荡气回肠的诗句,从此变得斑驳沧桑,黯然失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