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塘秋景

家乡区县: 曲靖市麒麟区

屡次到白水塘,都是陪外地来客去观光,并且多半是在下午,匆匆去匆匆回,不能尽兴。最近,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早晨,背着相机,带上干粮,一个人摸到白水塘。
初秋,早上的气温已明显降低,借着氤氲雾气中散射的白光,我辨出了哪儿是荷塘,哪儿是稻田,但只能看到眼前很小的一片。稍远处,全部浸在杳渺无边的冥冥薄雾中。奇了,正是这晨雾,像一轻柔的丝绢笼在稻穗与荷叶上,仅让很小的一部分冒出来,形成恍恍惚惚的剪影。每匡取一小片,都依势构成一幅淡彩墨荷图。荷叶有的平铺着,有的斜擎着,少数嫩叶柔柔地卷曲过来,歪着叶柄向人瞅。秧鸡起得早,却不懂得隐蔽,“啾啾”地鸣叫着在荷叶下来去奔走,听见我走动的声音,迅速从左边的荷塘窜入右边的谷田里避开了。走了几步,鞋子已被草叶上的露珠浸湿了。勤劳的村民们比我来得早,附近一块稻谷已成熟,谷田埂边摆着一架带篷的打谷机,村民们已开镰收割。打谷机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谷粒脱离谷穗撒在篷布上的沙沙声听起来真切、悦耳,这是丰收的符音。专门撮谷子的老汉嘴里叼着烟斗,一铲一铲将金黄的稻谷装入麻袋,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喜悦。等太阳爬上龙海山顶,泄下第一缕晨曦时,田埂上已注起一袋袋稻谷。
其实到白水塘赏荷,初秋最好。太阳一出,雾气已消散了大半,满塘莲藕,叶绿花红,翠盘滚珠,一地清香。迎着阳光,几只白鹭悠闲地结队飞行。它们不像是来觅食,倒像是起来活动活动筋骨,练练翅膀似的,这些小精灵给悠远与空旷的原野增添了鲜活与灵动。荷的青春韶华在这初秋的早晨显得风姿绰约,到处弥散着温馨浪漫的气息。莲蓬绝大部分还很稚嫩。有的莲枝上还沾着一两片枯蔫的花萼,有的莲花开得正艳,挑着花蕾的花柄刺破荷叶直指天空。铺青迭翠的田田荷叶托着荷花,托着莲子,托起飞鸟,托起白云,托起幽旷深邃的天空。水面绝大部分被荷叶遮住,裸露着的只有零零碎碎几小块,那是养鱼塘。袅袅升腾着雾气的水面上,偶有一两只水鸟从荷叶下钻出,游到水域较宽的地方。只要听到微微响动,它一个猛子扎入水底,要好久才在数米远处“咕嘟”一下飘起来,真是神出鬼没。如此美丽的地方,用一个很俗的“白水塘”命名,实在可惜。何不用“紫溪湖”、“宴月池”、“荷仙泽”之类的名称,既耐考究又显得文雅。“白水塘”其实“白水”很少,放眼望去,是镶嵌在万顷粮田中的连片莲藕,更不是一个“塘”字所能包容的,仅莲藕所占的水面就有4300多亩,是一个椭圆形的高原湖泽,环湖一周的公路长达 10.2公里,这么开阔壮观、柔润秀丽的景致,简直就是江南水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绝妙翻版。
今日美丽的白水塘,是历经几代勤劳人民的努力开发才形成的。一篇《白水塘记》是这样记载的:“古代汪洋,明清时期,沼泽深潭,渺无人烟。康熙末年,杜公造河,茫水归流,民众迁徒,高台建宅,沿河居住……洪涝没禾,茫茫一片,谓之白水塘……遍植红莲,天然渔场。”可见,这里过去地势低洼且终年积水,夏秋雨季,水域扩大,白浪滔滔,是鱼虾、水草、水禽统治的区域。一直到清康熙年间,知州江藻倡导“筑田圩,开水道”后,人们才在白水塘边垦田种粮,白水塘水域较浅处才逐渐有人栽茨菰、荸荠,植莲藕、水稻,继而发展成今天的“鱼米之乡”。
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越来越高。秋水长天浑然一色。沁人心脾的荷香随风一阵阵飘来。我挽起裤脚,沿着荷叶间弯弯的曲曲的田埂摸索前行,每每遇到中意的花叶组合,便停下来,仔细选择角度拍照,转眼间就到了中午。正在这时,一群水鸟从荷叶间飞起,紧接着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顺眼望去,从绿裙招展,红花点点的荷尔蒙塘中钻出一条小木船,船上站着一个四十开外的壮汉,用一根竹竿撑船而行,船尾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头上顶着一个荷叶眼珠滴溜溜地转。她身边已隆起一堆刚捞到的菱角。“那边我看到几朵花长得好,上船我送你去吧,”壮汉热情地招呼我。我摇摇晃晃地踏上船,小女孩见我笨手笨脚的样子,抿着小嘴咯咯笑。坐稳后,篙动船行,花叶频退,船头把荷叶分开,叶柄与船帮摩擦出咯嘣咯嘣的闷响。船一驶过,花叶又在船尾聚拢起来,让人难辨来路。在这里,没有嘈杂人声,也没有空气污染,让人尽情地享受远离尘世的清灵与寂寥,我也好像成了一个荷叶或一株水草,一条鱼儿,真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haows123(2014-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