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梅罕:芒市第一剪纸名人

家乡区县: 云南省芒市

      初识邵梅罕是陪同云南电视台记者到她家拍摄傣族剪纸,进入坐落在芒市傣族聚居的风平镇弄么村邵梅罕家时,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满院场的一幅幅剪纸,有赶摆、上奘房、泼水节、孔雀开屏、干农活、拜佛、相夫教子、磨豆腐、唱歌跳舞、大象耕作等等,很是壮观。在这铺满剪纸的院场中间坐着一群身着鲜艳傣装的妇女,她们手拿剪刀,边说边笑地在一张张红纸中“游走”,而坐在她们中间的就是邵梅罕,中等身材、衣着简单、笑容满面的她在暖暖的阳光下,悠然地享受着剪纸的时光,享受着剪刀剪下的线条。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邵梅罕从小就喜欢绣花、剪纸,13岁读完小学的她回到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广袤的土地和充满佛教氛围的生活深深地感染着她,于是邵梅罕便跟着奶奶、母亲和许多剪纸人学习剪纸。别人剪花的时候,她就剪大象、奘房、干活的人,只要在她脑海里出现过的场景,她都会剪出来。对于傣家人来说,自己的剪纸能挂在奘房里成为佛上顶部的装饰是很荣幸的一件事,为了能让自己的剪纸成为奘房的装饰品,邵梅罕一有空就剪纸,乐此不疲。由于剪出的图案精致美观,不久邵梅罕的剪纸就成为奘房的装饰品,不过最让她高兴的还是她用一张红纸一次性剪出4个奘房并得到村里老人喜爱的事,正是凭着这份热爱让她坚持剪纸30余年。

     对于邵梅罕而言,剪纸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她度过了少年、青年、恋爱、结婚等每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但是她却从未想过手中的剪刀和纸张会与艺术挂钩。随着傣族剪纸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她的作品多次发表在省内外各类刊物中,还被介绍到日本、美国等地,1987年她获《全国剪纸新作联展》优秀作品奖;1993年获《全国南北民族剪纸精品联展》优秀奖;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傣族民间剪纸艺人”;1999年6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2004年她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收入“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2011年获“教场坪能源杯”中国年俗剪纸大赛铜奖。2010年,她还先后受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邀请,为艺术系的学生授课。忐忑不安地走上大学讲坛的邵梅罕却意外发现,傣族剪纸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看着满堂深受吸引的大学生,邵梅罕才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的吸引力和力量。为了让傣族剪纸艺术能传下去,她不仅在家教授本村的妇女剪纸,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的风平一小授课,教孩子们剪纸。

     也许很多人认为剪纸给邵梅罕带来了名誉和金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邵梅罕用自己的生命延续和充实着傣族剪纸艺术,她剪出了每个人都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知晓的历史故事、每个人都期待的美好生活,她也用她的实际行动在延续着剪纸的生命力。

     一个简单的农妇,一个不简单的民间艺人,她用她的信仰践行着她的使命,我们应该为每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民间艺人喝彩。

     链接:傣族剪纸最早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剪纸艺术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剪纸广泛流行于德宏地区的傣族村寨,一般用于刺绣样稿、装饰门楣、灯彩、旗幡、贡品等,题材大多是花草鸟兽和各种具有傣族风味的形纹。傣族民间剪纸色彩犹如德宏州的亚热带风光一样色彩斑斓,在喜庆节日中剪纸多用金、红、绿、黄色;在丧事中则多用金、蓝、紫色。其剪纸内容与宗教活动及对生产生活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豆瓣0

小叶片(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