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大铜器荣升“国字号”

家乡区县: 遂平县

   近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遂平大铜器(锣鼓艺术)名列其中。这是遂平大铜器继2007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获得的又一殊荣。至此,我市西平大铜器、遂平大铜器相继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遂平县大铜器起源于殷商,至唐宋进入鼎盛时期。唐宋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和1400多年的传承史。据清康熙《遂平县志》记载,遂平县民间大铜器已相当盛行;民国时期,铜器队的规模开始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众主办铜器会的热情更为高涨,西部山区五乡镇几乎村村有大铜器会。每逢喜事和传统节日,各村的铜器队走村串户,或参赛比艺,或自娱自乐,尤以农历正月十五到二月二为最盛。
   长期以来,遂平大铜器依据传统曲谱,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众多民间打击乐中独具特色,在河南及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大奖。1988年、1990年,参加河南省第一、第二届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表演奖,被载入《河南风情》。1986年、1991年,参加全省锣鼓大赛,分别夺得一等奖。2008年,应邀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京展演展示活动,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华第一大铜器”称号。
    遂平大铜器是我国古老打击乐的典型代表,主要乐器有大铙、大镲(又称钹)、大鼓等。以铙为主体乐器,根据不同情况,有的队会配小鼓、大锣、芒锣、手镲、二锣(小五件)及吹奏乐器大喇叭等。传统演奏技法有传、翻、揉、撂、对击、闷击等。传承至今的曲牌有140多首,现常用曲牌50多首。流传于遂平县及周边县市,主要分布在遂平县西部山区乡镇。
    在遂平,女蜗补天的传说人尽皆知,而大铜器这一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演变过程中与当地的神话传说以及与老百姓的审美需求融为一体,当表演者一起将大铜器扔向空中的时候,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老百姓祈福消灾的良好愿望。
   目前遂平大铜器已经接到淮阳举办非遗项目展示的邀请。届时,遂平大铜器将盛装在那里亮相,展示天中文化的风采。

呆呆(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