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灯:也称《扭兰花》,泛称《花鼓灯》,流行于全县境内。舞蹈中有“兰花”4至6人,“鞑子”、“岔伞”各1人,皆为男角。“兰花”上穿红,下着绿,头扎红色绸球,绸带披垂两旁,脑后梳独辫,双手持红巾,打扮俊俏;“岔伞”上穿镶绿边对襟白褂,下穿红色彩裤,头扎红巾,手持岔伞;“鞑子”上穿淡黄大襟便衣,袖口镶红边,外穿翻毛皮袄,头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马裤,足蹬黑色长筒马靴,手拿芭蕉扇。《兰花灯》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相传 在元朝以前,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所以,那时“兰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战争时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据地,逢年过节和开庆功大会,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老百姓、政府干部、新四军官兵都参加扭跳,并在唱词上赋予新的内容。建国后,人民又自发地将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每逢佳节,都有好几班,甚至几十班《兰花灯》争相表演,在锣鼓伴奏中,且歌且舞,借以欢庆丰收,喜庆佳节,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狮子舞:流行在原站岗、东兴、九梓一带,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龙舞:流行于仓镇、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们舞龙祈雨,以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新春佳节舞龙灯,常表达农民喜悦心情和祁求神龙福佑来年国泰民安。
花车、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纸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头渔翁撑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乐声中,见风采柳,边歌边舞,十分活跃。
其他还有花挑、蚌舞、跑驴、大头和尚戏柳翠、五马破曹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