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九华寺:定远古代人文历史胜地

家乡区县: 安徽省定远县

中九华寺,在安徽定远佛教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人们需要用山水美景与超然凡尘物化的精神去慰藉自我灵魂。值此盛世之时,研究与开发中九华寺历史与佛教文化更有特殊的价值。
甲午盛夏,七月流火,中旬吉日,定远县旅游局旅游资源勘查组一行在局长徐学锋带领下,从定远城出发,沿长征路西行,顺着S311省道西行24千米,到青山街道东1500米处岔路口,向北拐去方家花园方向。由外山行9千米,就到达了方家花园南1000米草木茂盛的龙头山下陈家庄旁的龙潭岩边。再向左拐向西,顺备战公路翻山越岭西北行2千米来到大银山南麓。再叉路向北攀登3千米山道,就能到达了中九华寺所在标志地点——小寺湾村庄。由远及近的山行,我们可以观赏定远西部大大小小的山峦秀色,品味充满审美情趣的山名,思辨着山间遗存的历史人文信息。
《沿山中古道攀行六七里,登到红瓦人家。平台之上,人家几处,倚悬崖峭壁而居,牛羊遍地,幽洞几口。始知:古传春秋时期,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在山腰幽洞铸剑,得凤阳山古名为莫邪山,并非空穴来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淮水又北径莫邪山西(今定远靠山五里代与米家庄一带),山南有阴陵县故城(今定远靠山古城村)。汉高祖五年,项羽自垓下从数百骑,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汉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及于斯。”——是古籍中最早记录定远山名的文字。当代文学史家游国恩、朱东润先生观点:干将是姓,莫邪(yá)为名。由此可知,南北朝时代,定远西北部一带的凤阳山脉就叫“莫邪山”。此处人家吃水依赖于山腰的大衣山泉,位于大衣山梁南坡上,原靠山乡林场护林棚上方,古时叫“明泉”;还有大衣山顶的涧沟水潭。
新编《凤阳县志》载:“楚汉战道:自临淮关东霸王城(古为钟离城),经府城、官沟、曹店、南山的霸王寨,至定远县西部阴陵,全程约一百一十里。这条路是项羽垓下兵败南逃的路线。”北宋李昕《九域志》提出:“阴陵城北,项羽迷道于此,盖虞姬死所。”清《定远县志》说:“中九华寺,位于定远县城西北六十里,五峰山麓,霸王别姬处。”明《定远县志》又说:“中峰九华有霸王庙及虞姬祠。”我们从方志中可知,在大衣山中峰九华山下,于“虞姬死所”“霸王别姬处”,建有霸王庙与虞姬祠,南北朝梁朝时,又创建中了中九华寺。后人沿袭古人习惯仍然把大银山叫作“北庙山”或“大衣山”。
我们从原路返回山脚下,经小寺湾村庄北上,顺珠子山西涧古道,穿山走林约一里,来到大衣山中峰九华山南脚下——一川静谧的山坳。只见梯田七八重,渐行渐窄,开阔处约有十亩,种有西瓜,植有树木。粗糙灰红的片石,丛丛叠叠,遍布田角山坡,屡遇寺庙墙基,昭然可见。这显然是中九华寺上百间建筑物遗存的墙体——古老的石料,大约有300米之深。
在山坳尽头的乱石中,我们找到了一口用水泥封闭的供自来水的泉眼。这就是著名的中九华寺僧侣与信徒用水的阴沟洞泉——古代的“楚泉”,书中说位于小寺湾村庄北面山沟,羊鼻山西边。《定远县志•名胜》载:“中九华寺……寺左侧有水月庵,山腰有明泉、楚泉、汉泉、珍珠泉,泉水突突,清澈见底,大旱不涸。”贾克瑶先生《人文景观》(黄山书社版)述:“楚泉、汉泉、珍珠泉,泉水突突,长年不涸。” 大衣山上与山下寂寞无名的山泉,因楚汉争霸历史而名传古今。自楚泉至北边山下陡峭处,约有百米见方开阔地,树木茂盛,荆棘丛生,乱石纵横,依然可寻祠庙基础所在。人道是, “虞姬死所”“霸王别姬处”——霸王庙与虞姬祠就建在此处。
莫邪山中多么善良,多么忠义,多么有审美观念的定远人,把一代忠义英雄和忠贞烈女的纪念馆——霸王庙与虞姬祠建在霸王夫妻同楚军将士都曾吃过水的楚泉旁,建在恩爱夫妻生死诀别,虞姬饮剑成仁殉国地——“五峰山麓,霸王别姬处”!给每位来此朝拜英雄与祭奠烈女的后人,沉痛的心灵震撼,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揪心的遥想与怀念;羡慕美人只伴英雄,慨叹天人之际难违,伤感历史之月常缺。风流千古的绝代佳丽虞美人,只缘 “仓皇不负君王意”,忠贞饮剑成绝响,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善男信女的心。虞姬已经成了古今善良、多情、多难、贞节的钟情男女心祭的女神,像西方神话传说中的美女神,滋育了很多德、才、貌出众的圣洁女人。所以,至高的“霸王别姬”凄美故事永远传唱在中国人心灵的深处。时空虽逾二千二百多年 沧桑,霸王庙与虞姬祠大殿石基依然完好,而且还有殿前石雕之类遗物传于世。
革命战争年代,在定远与凤阳交界地带古莫邪山——建立了凤阳山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张云逸、谭震林、罗炳辉、魏文伯等人,同战友孙传家、杨孝椿、黄岩、周依冰、郑锐等革命志士,领导新四军游击队在凤阳山坚持游击战争,与日本鬼子、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激烈战斗。1940年5月之后,定远县与定凤怀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机关移驻风阳山西部古阴陵一带,大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安徽省人大原副主任郑锐同志,在抗日战争的一九四零年之后,在大兵北撤的一九四六年之后,作为坚持风阳山革命斗争游击队骨干领导人之一,曾重创日军,击毙汉奸,威震敌胆;曾护送皮定钧旅中原突围北撤,接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郑老英雄曾深情回忆起同无产阶级革命家、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魏文伯同志驻扎大衣山中九华寺一带,伺机在定远西卅店柳树行、七里塘柏家圩等地歼灭日军;回忆起他在一九四七年作为定凤怀县委书记,同坚持凤阳山革命斗争的游击支队其他领导人一道,率领500多名游击队员,常常在中九华寺等很多山间的破旧禅房中宿营。
中九华寺一带悠久的历史,神奇的山色美景同地藏菩萨栖灵于此的佛教胜境,融为一体,留在了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心底,给人不尽的遐想。
《史记•项羽本纪》载霸王同妻子虞姬在定远莫邪山中诀别的场景:“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唐朝张守节注《史记》引用《楚汉春秋》虞姬和辞: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首《和项王歌》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唐高适有:“出重围以狼狈,至阴陵以踌躇”。
悠悠千年的中九华寺,定远古代人文历史胜地,它凝聚着茫茫莫邪山古老的传奇历史,弥漫着震撼人高尚灵魂,昨天的不老故事,行走着神秘显灵于此,地藏菩萨的幽灵,贮存着经久弥新,千年志士浴血报国的英雄浩气。

 

忘境界(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