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故里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是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206国道、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贯穿境内。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拔1539米。东部、北部为巢湖西岸杭埠河水系冲积平原,海拔最低点舒三6米。
山地面积约占全县52%,丘陵面积约占全县20%,畈区面积约占全县28%。全县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人口102万(2010年末),总户数约30.8万户,现辖21个乡镇和两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城区常住人口22万(2010年),距合肥市48公里,距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36公里。舒城风景秀丽、区位优越,素有“安徽北戴河,省会后花园”、“皖中花园,舒适之城”之称。
周瑜故里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是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是周瑜的出生地、成长地,也是与孙策“升堂拜母”的地方[1] 。夏、商时期,属扬州。西周武王克纣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立为舒国,后分立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史称“群舒”。舒城县是群舒地域之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周祚势衰,诸侯争霸,“群舒”势弱,周定王六年(前601)楚庄王灭舒蓼。周简王十二年(前574),楚共王灭舒庸,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楚康王命令尹屈建率师灭舒鸠。至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前后百余年间,群舒先后为楚所灭。秦时,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前203),置舒县。翌年,别置龙舒县。汉明帝永平五年(62)封楚王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领舒县、龙舒县,改称“龙舒侯国”。三国时期(220—280),初属魏、后属吴,晋时属扬州庐江郡。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置舒城县[2] ,属淮南道庐州。北宋时属淮南西路庐州。元时,初属江淮行省,至元十三年(1276),属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属直隶中书省庐州府,永乐十八年(1420),属南直隶庐州府。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庐州府,顺治十八年(1661),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庐州府。民国3年(1914),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21年,安徽省开始分设行政区,后又改为行政督察区,舒城县属第三区(专署驻六安县)。1949年1月22日,全县解放,县、区、乡、村分别成立民主政府,是年5月1日,改为人民政府,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1952~1985年底,属安徽省六安专(地)区。。
庐江县是安徽省合肥市下辖县,是周瑜故里,温泉之乡,矿业大县。汉代置庐江郡,隋朝置庐江县。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在合肥市南部,是合肥市域1331框架重要组成部分。东临巢湖市、无为县,南靠枞阳县、桐城市,西接舒城县,北依肥西县。距省会合肥市70公里,北临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一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一一长江,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县,是对外开放县。[1]
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05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增长25.7%;财政收入24.5亿元、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6亿元、增长12%。 [2]
截至2012年底,庐江县幅员面积2348平方公里(另辖有巢湖60平方公里水域),下辖17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合肥庐江经开区和龙桥工业园),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郭河-同大),共有231个村及社区。
截至2013年底,庐江县有户籍人口119.31万人,是以汉族为主的聚集地,有回、壮、满、侗、白、土家、苗等少数民族。
庐江县名优特产主要有小红头、绿豆糕、绿茶等;风景名胜主要有汤池温泉、周瑜墓、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