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经济!!!

家乡区县: 渭南韩城市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韩城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市辖十镇两办275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其中城镇人口20.5万。市域基本概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要有八方面特点。
    (一)韩城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秦晋交界处,处于华北进入陕西的桥头堡位置。从全省来看,韩城是陕西东北部重要门户城市;从黄河中游来看,韩城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重要节点。城乡交通四通八达,市内拥有进京直达始发列车,西禹高速��108国道、304省道贯穿全境,是连接秦晋的交通要道、“进入韩城看陕西”的形象窗口。
    (二)韩城具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在西部山区地下,矿产资源富集。煤炭储量达到103亿吨,占到渭北煤田的35.5%;煤层气可开采量达2000亿立方米,是渭北最大的气田;铁矿石探明储量3000多万吨。境内水资源丰富,有黄河、涺水等九条主要河流,水资源总量达2.1亿立方米。
    (三)韩城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唯一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县级市。1983年撤县设市,境内文物荟萃,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属全国县(市)之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以元代建筑最多、最完整。知名景点有司马迁祠墓、古城、党家村等,素有“华夏史笔惟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称,荣获“千年古县”等称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韩城行鼓、韩城秧歌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韩城拥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十一五”时期,我市狠抓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业实现了二次创业。焦炭、钢铁、煤炭、电力四大能源支柱产业产能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000万吨、700万吨、8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80万千瓦。焦炭、炭黑产量居西北第一,钢铁产量全省第一,是陕西及西北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20.8亿元,是全省“十强”县市之一。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南司马,中古城、党家村,北龙门”的发展格局。农业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特色产业。其中,花椒年产4000万斤、产值10亿元,产量占到全国的1/6。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韩城大红袍花椒”也被国家工商总局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市域基本竞争力连续八年入围西部百强,经济综合实力位居陕西县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式城市、教育强市等荣誉称号
     (五)韩城拥有活跃强劲的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域经济最大的动力,全力扶持,发展壮大。2007年以来,新发展非公有制企业22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共90户)。2013年,实现工业产值260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3%。全市19个20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非公有制企业占到16个。纳税过亿元企业共6个,非公有制企业占了一半,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六)韩城拥有繁荣发达的金融业。八大银行均设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遍布城乡,金融服务方便快捷。2009年以来,先后引进了长安银行、浦发村镇银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5家、贷款担保公司3家。
    (七)韩城城市建设步伐较快。经过20多年努力,中心城区形成了新城和古城两大板块,呈现出“新城新、古城古,一桥分内外,金塔赏古今”的独特风貌。先后改造、新建城市道路8条,建设高档住宅小区30多个、大型集贸市场5个、星级宾馆6个、休闲娱乐广场7个、大型商业街8条。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成太史园、禹甸园等休闲广场,城市绿化率达到37.8%。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场、生活垃圾填埋场,煤层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
     (八)韩城是陕西省唯一的省内计划单列市。2012年,我市被陕西省列为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县市,在经济管理、财政税收、行政管理等方面赋予了韩城更多的权限,旨在尽快把韩城打造为黄河沿岸中等规模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强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二、“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总体要求,结合《渭南市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对韩城“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我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艰苦奋斗,站稳陕西排头兵;开拓创新,当好渭南领头羊”的工作要求,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历史机遇,做好三篇文章,解决四大难题,打造五型城市。即,做好园区、景区、城区三篇文章;解决好工业污染严重、农业产业不大不强、民生事业相对滞后、安全稳定压力较大四大难题;打造中等规模的新型工业强市、特色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生态宜居靓市、文明和谐新市。
     (二)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大改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把韩城建设成为陕西东部经济强市,跻身西部县域经济百强上游行列。到2015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达到3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达到1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分别达到42500元、13000元。
      (三)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是:
--打造陕西东大门新型工业强市。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集群化发展,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龙钢千万吨基地建设,打造现代陕西新钢城和西北冶金基地;以煤化工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全省煤化工发展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打造千万吨煤炭生产基地;以轻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龙门工业园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环保节能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到“十二五”末,形成2000万吨煤、1000万吨钢、1000万吨焦、300万吨水泥、300万千瓦电、200万吨煤化工、20亿立方煤层气的产能,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
--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统领园区发展,发挥徐德龙院士工作站技术优势,依托龙钢、500万吨焦化、黄河煤化等骨干企业,推进高炉煤气、高炉余热余压、炼铁废渣、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重点建设20万吨甲醇、25万吨液化天然气、30万吨合成氨、50万吨尿素、煤焦油等循环利用项目,抓好煤层气制烯烃等转化深加工,在园区全面形成产业集中、企业耦合、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到“十二五”末,循环经济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达到1000亿元;“三废”利用率达到80%以上,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目标,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古城文化”“黄河文明”“史圣司马”三大主题,全力推进“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建成梁代村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党家村等景区景点,抓好黄河风情园、五星级大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旅游档次,把韩城建设成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城市。
--打造中等规模区域性中心城市。实施主城区“北进、南伸、西延、东靠”战略,重点抓好城市北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一城两区”的发展格局,推进龙门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和芝川文化旅游特色镇建设。加快108国道拓宽改造进程,积极实施城中村改造,完善公共设施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形象,增强聚集能力。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打造陕西东大门特色农业大市。以花椒产业为龙头,做强做优椒、果、菜、畜四大主导产业。核心在花椒产业上下功夫。制定出台大红袍花椒国家标准,扩大花椒芽菜种植面积,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库,实现椒葛软胶囊批量生产,建设全国花椒科研城,创办花椒博物馆,建成全国最大的花椒种植、加工、科研、贸易、出口基地。
---渭北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依托活跃的非公有制经济和雄厚的民间资本,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驻韩金融机构增设网点、扩展业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培育发展期货、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典当等新型金融服务业,建设渭北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打造陕西东北部物流中心城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培养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推进龙门陕汽物流园建设,积极筹建韩城火车站白村物流基地,抓好西禹高速末端大前村新增进出口建设。形成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物流运输格局,构建辐射西北、链接华北的物流集散基地。到“十二五”末,将物流吞吐能力从现在的6000万吨,提升到1亿吨以上,满足全市工业发展及商贸物流需求。

徐蓉仙(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