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刀削面、闻声即留步

家乡区县: 陕西省合阳县

   说起合阳饮食小吃,可谓琳琅满目,优质传统风味甚多,而响当当、堪称“合阳一绝”,名扬华夏的’三池刀削面”曾是合阳当地官宦人家招待贵宾的保留曲目,提前请来三池刀削面好把式,在客人酒足菜美,再上来一碗“三池刀削面”,那是多么令人暇意的口留齿香感受呀。

据民间传说昔日的孔圣人、汉武帝都在三池驻足品尝过这里的刀削面,近代从陕北过来东渡黄河打日本鬼子的彭德怀元帅带领的八路军就受到当地的刀削面慰劳,三池的一些刀削面人还在中条山抗击过日本鬼子呢,所以,民间常有;“山西刀削面,也有三池刀削面一半功劳呢,可谓秦晋两地的共同美食一绝。”

近日,笔者专程到三池,来到坐落在合阳县城以北13公里左右的同家庄镇三池小学校门口紧邻南边的店面,见到了这位有记载的三池刀削面第五代传承人成勇奇,一番热情的寒暄让座,听说了来意,先让品尝一下再说。这样,就近距离感受到成勇奇的操作全过程。

成勇奇,四方脸庞透出红润,中上等健康身材,典型的黄土高原人特征,经营这农村人家门房两间大小的一个门面房,房间门口靠墙的北角是和面、放的碗筷、调料盐、油辣子、等操作的地方,里边摆放了三张桌椅板凳,另一里间放的荞面原料,店门口门前空间,放置了一个铁皮炉子,用煤烧火加温,炉子上有一铁锅,盛了半锅水,炉子旁有一个旋转用力的电动饸饹床子,临锅边有一个板凳。只见他目光扫了一下前来的人们,估计心中有数,麻利地从面袋里取出荞面,按一定比例加的小麦面粉,让人一看明显是荞面用的量大。用清水和面,揉搓成圆形状,放在过去农村常见的家家都有的购买的烧制的磁盆内,用干净的桌布盖住。起身将电动吹风机拉开,待锅内水烧开了,他取掉盖在那圆形的揉好荞面盖布,取出荞面再揉了一番,就起身走到大门外的锅前坐下,将荞面放在左手臂上,右手持1尺2寸长的刀,唰唰唰,手舞眼看,一刀又一刀,均匀地将荞面削在了锅里,就像让人欣赏一种原始的下饭招式。

待约摸掌握刀削面成熟时,一手拿碟子,一手持筷子,将锅内的刀削面捞出放在碟子里,然后调上盐、油辣子、醋、调料、香油,再撒上些切好的韭菜稍子,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就放在了食用着面前。

三池刀削面的特点是;荞面配量比较大,口感有劲,香醇,荞面味尖,软硬合口,削的面均匀,光滑,尺寸长,而且这里的刀削面历史渊源悠久,远近闻名,价格便宜,一碗刀削面才3元钱,附近临村都是4元钱一碗,合阳县城卖的是5元一碗,可见三池刀削面真正是物美价廉,这在现时价格大战的当下,仍然能诚信经营,价格低廉,质量保证正宗,碗里数量量很足,已实属不易。难怪周围的新、旧堡村、四、五公里外的如意村和乌池村、段庄村、同家庄村民,还有合阳县城的人们也赶来三池村品尝正宗的“三池刀削面”。

据了解,到成勇奇这辈,已经是有史可查的第五代了,过去有家谱,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革命时都被一把火烧了,现在可查的有第一代传承人成永贵;第二代传承人成登常;第三代传承人成占德、成自德;第四代传承人成发顺。

而且第四代传承人成发顺把“三池刀削面”这门技术金字招牌,通过合阳县志,通过陕西省民俗协会副主席史耀增先生出版的书籍;《合阳风情》第52页、,《话说合阳》第70页。成三顺所著一书;《邂逅绸缪》,合阳档案局、合阳档案馆、合阳图书馆、合阳文化馆、合阳博物馆、合阳文化局等合阳各界人士和好多媒体的传播,成为三池刀削面的传承人标杆符号人物之一。

据三池村原支部书记王万才(三池村5组)介绍,“成勇奇的三池刀削面特点是;荞面量大,味道独特,质优量大,价格低廉,当地农民能消费得起,比自己做饭省事划得来,而且,还带有荞面清水饸饹,热凉兼营,热天还有凉皮,生意非常火爆。”

据三池村医生郭旭东(三池村6组)介绍,“一人一爱好,成勇奇的“三池刀削面”因人而异下饭,兼顾了各个食用着的口味特点,我就爱吃厚的荞面刀削面,那种感觉太有金丝,太有味道的,他每天基本都吃一碗那样饭,不吃肚子里总感觉咋咋的。。”

旧堡村兽医李耀宗说;“他们村离三池村4、5里路程,骑电动车一会就到了,晚上挤完奶牛奶,没事,几个朋友连说到笑相约到三池吃三池刀削面,感觉那是一种享受,花钱不多,特别实惠。”

采访到此,我感到;三池刀削面因为连接了千家万户,连接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形成一种无形品牌,而且让群众能消费得起,感觉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质优价廉,而第五代传承人成勇奇更是身体力行,甘于奉献,他和三池村的其他传承人一道,守住了三池刀削面这块金字招牌经营底线,赢得了生存市场,赢得了发展良机,赢得了信誉,赢得了络绎不绝的人气潮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http://www.wm23.cn/qiaozhiyong

乔智勇(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