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通天岩景区

家乡区县: 江西省赣县

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总面积6平方公里。从105国道可直接进入景区,交通便捷。这里丹崖悠悠,山灵水秀,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石窟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生态景致宜人”四大特点。
主景区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一座石窟寺,也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石窟,因此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代表性地貌景观景点有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历经千年,苏东坡、王阳明、蒋经国等名人纷至沓来,遂使通天岩扬名海内外。
上世纪末开发的新景区与通天岩石窟紧紧相连,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新景区又添石刻区、情苑、龙凤苑、十二生肖园、人生荟萃园和水上游乐园六大功能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23.66米的丹崖卧佛、9.99米的汉白玉滴水观音、赣州历代名人造像、千佛洞和财神庙等.
历史沿革
自唐代以来,风光旖旎的通天岩就被开创为石窟寺。至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开创达到了热潮。尽管与我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积、数量以及造像尺度、规模都不算大,但相对而言,它却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群,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现保存着唐宋以来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

旅游详情
旅游要点:概况——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广福禅林——翠微岩——现代休闲区
观心岩
进入景区山门,沿着青片石铺就的石径,踏汀步、绕水塘、登石级,穿过一条幽静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现一僻静的洞窟。这里林木茂盛,道路崎岖,这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此处大洞套小洞。小洞内,阳明先生正在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我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把他讲不之处叫“观心岩”。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当时王旭明正在赣南平定“宸濠之乱”。闲遐之时,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他在赣州讲学期间,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忘归岩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处,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 关于此丹霞穿洞,流传着一个优美而动听的故事。
从古至今,赣州城就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好地方,但却一直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风水学的说法,就是因为下游赣江的泄口太大,好风水留不住,都随滚滚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赣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带倒出了不少名人。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水,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东岸的储山一起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里的土地公公发现了,这位土地公公看见如此漂亮的两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这位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通的山洞,传说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竹扛窜出来的。
传说是传说,其实,几十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陆地上抬,海水下退,又经过风雨侵蚀,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往上看,这一层一层的岩层,就是海水冲刷留下的痕迹。瞧!这里岩深谷邃,石窍玲珑,在红色基岩上沟谷的底部,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蕴藏着勃勃生机。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龙虎岩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步入龙虎岩。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和约一百米,因有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在他的左边刻着一条金龙,金龙的后身掩在石岩之中,前爪张开象在悠闲行走的样子。右边是两只白虎石雕,它们好象在龙树王身边玩耍嬉戏。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当时他游通天岩,看到这组雕像后颇有感触,慨然题下了“同心岩”三字于岩石上,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不要“龙虎相斗”、“龙虎相争”,要友好相处,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造诣。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融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唐邦佐是浙江兰溪人,进士出身,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赣州任通判,相当于幕僚顾问这类职务,是个闲职。此公虽才华横溢,但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以为怀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职大的人旁边,并将前人的题刻凿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一点,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责。
通天岩
再往前走,就是石窟的中心景区——通天岩了,这是一处天然环形山壁。
在通天岩的悬崖峭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你看这尊双手合十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像丰圆,披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考察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悬崖上刻有层层排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形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
南宋工部尚书胡榘(时任赣州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雷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说明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不断。
关于这万龛石佛的壮观图景,有这样一个故事:通天岩广福禅林的僧尼在块远离红尘的宝刹,禅坐念佛。天长日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亲眼见到佛祖,聆听佛祖说法。于是,他们在每天功课完毕后,都要面向西方,默默地诉说自己的心愿。俗话说,心诚则灵,通天岩僧尼的虔诚,感动了如来佛祖,这一天,佛祖率诸位菩萨,还有十八罗汉、五百比丘,降临通天岩,亲自为这里的僧尼讲述佛法。亲眼见到佛祖,这是僧尼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为了永远记住这难忘的一天,通天岩僧尼便外出苦行,广募善缘,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请来了最好的工匠,将佛祖亲临通天岩的场景雕刻下来,如来佛祖命令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的坐骑——神狮和神象守护在通天岩进山的山口。千百年来,这两只神兽一直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天长日久,终于化成了两座大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东岩和狮形山和西岩的象鼻山。
广福禅林
在通天岩这一中心景区,还有依山而建的“广福禅林”、蒋介石打算关押张学良将军的“双桂堂”、苏东坡与阳孝本会谈的遗址“阳公祠”、“蒋经国避暑山房”等。 在广福寺内岩顶有一天然漏米洞。相传,古时候这个洞每天都会漏出一些白米来,漏出的白米不多不少,正好够住持和尚及香客一天食用,香客多就多漏一点,香客少则少漏一些。有一天,一个在厨房烧火的和尚想,如果把洞凿大一些,一定会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换钱,以后就不用再劈柴种地了。于是,这个贪心的和尚就真动手把洞凿大了许多,可是,从这以后,白米一粒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砻糠,就什么也不漏了。这就是赣州民间至今流传的一句俗话,叫做“和尚贪心吃砻糠”,告诫人们切切不可贪婪。瞧!当年和尚留下的斧凿之印,仍历历在目。

龙凤苑高坡处,坐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有“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通天岩景区又建了生态迷宫、喷水叠泉、嬉水旱泉、人生荟萃园、通天柱、百米长廊、十二生肖园等一批游乐休闲景点。

苏苏七七(2015-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