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脊岭,在原揭阳县东北部(现属揭东玉窖镇境内),是与潮安县分界的大山。其山横跨两县,地势高耸,主峰海拔273米,有如屋脊,故名“大脊岭”。它是小北山脉的支系。揭阳地势,北部诸山如屏,称“小北山”。其脉向东延伸,为大脊岭,向西延伸,为卅岭,形成一个新月形,拱抱着揭阳县。
据旧揭阳县志山川部分介绍:“大脊岭南,在县治东北四十里,海(即潮安县)、揭交界,其山高耸如屏,枫溪水流经其下,牛程桥在焉。西南麓有石耸立,名为腾龙塔。”由于大脊岭地处潮揭交界之处,且又山势高耸,所以是个十分险要之地。历来称为揭阳县东北的门户。在抗日史上,它挡住了日寇,保卫了揭阳人民,在揭阳史书中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9年6月,日寇侵略军3000多人,在30多艘军舰和2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兵分三路,进犯潮汕。在其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汕头市终于沦陷。6月底,日寇乘胜又猛攻潮安、澄海,也相继陷落。日寇又集中全力,企图攻占揭阳、潮阳,以占领潮汕全境,再取兴梅,但是,揭阳县东南部的炮台、东北部的大脊岭,扼住了敌人的进军路线,日寇几次猛攻炮台,都不得逞,便想陆路从潮安进攻揭阳。要取揭阳,必先占领大脊岭,才能打开揭阳门户。当时大脊岭守军国民军独立二十旅驻守,该旅配备比较精良,战斗力也较强。有两个营驻守于此,挖战壕,筑工事,居高临下,控制了日寇的一切活动。日寇经几次小接触,便不敢正面进攻大脊岭。改从东南边防御比较弱的仁里、高厦、蟹目山等处进攻,出动了飞机、大炮猛轰,占领了这些地方,以孤立大脊岭。但大脊岭后背山连山,岭接岭,直抵揭阳县城北面的黄岐山、虎头岭。所以,虽失去南面犄角之势,但后援源源不断,战斗力仍然强大,使日寇难越入揭的一步。因此,日寇重新部署,增派兵力,调来一个中队,先用大炮猛轰,又派飞机猛炸,以8月29日至9月1日,一连四天,,多次发动向大脊岭冲锋,国军占住有利阵地,居高临下,打击敌人进攻,使日军损失了几十人,大败而归。9月16日,日军又调来精锐部队,种田中队的200多人来攻大脊岭,国军伏于防御工事中,沉着应战,等日军一阵大炮猛炸之后,发起冲锋,才跳出战壕,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经一整天的战斗,山下敌尸累累,种田中队200多人全军覆灭。独立二十旅大获全胜,附近的人民,杀猪宰羊,送到山上祝贺。独廿旅这支军队,当时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影响下,大部分官兵,都有爱国心,有战斗力。如第一营营长杨一鸣,云路北洋人,每次战斗,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头杀敌。后来在炮台战斗中,以身殉国(家属得到优抚,县志为他立传)。由于大脊岭阵地屹立不动,日寇连攻3个多月,都是失败而归。一段时间,保障了揭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免遭日寇蹂躏。
至1943年秋,由于独廿旅驻守潮阳、揭阳交界的桑田地区的第七营,营长陈先辉,为牟取暴利,与一些走私分子勾结,徇私舞弊,收取贿赂。被部下发觉,向旅长告密,旅长张寿派人调查,被陈光辉发觉,立即叛变投敌,被封为团长,带领日军偷偷从潮阳和平转入揭阳,从背后袭击桑浦山,炮台等阵地,守军无备,以致东南全线崩溃。陈又亲带一支日军,从大脊岭侧翼,绕过布雷区,袭击我炮兵阵地,又摸进大脊岭指挥中心,驻军全然无备,措手不及,全部牺牲。至此,揭阳第一防线全面崩溃,国军虽然另守第二防线,但地理形势不及大脊岭,且又在县城腹地,故而导致了1946年的日寇几次进陷揭阳,人民惨遭日寇的烧杀劫掠。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脊岭,炮火伤痕犹在。
我的主页:http://www.wm23.cn/caijiahao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3350828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