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悠长深厚的大众文化。铜梁巴岳山位于县城南郊,由35峰组成,土质系沙质壤,日照长,温差大,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加上雨量充沛,云缠雾绕,很适宜种茶。据史书记载,早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巴岳山就已有种茶,漫山遍野,茶树青翠。由于巴岳山地处涪江之南,所产茶故名“南水茶”,与广汉赵坡、娥眉白芽、雅安蒙顶,同为北宋时期蜀茶“四大珍品”,香飘八方。
明末清初,巴岳山屡遭兵乱,山荒茶废,茶叶生产不景气。1934年,县绅雷筱龙、朱遂伦集资兴建“崇兴桐业垦殖公司”、“协生农场”,租山垦荒百余亩,种植茶叶、水果、药材。时值复旦大学因抗战内迁(1939年),吴觉农等创立第一个茶叶系(科),与吴觉农同时留学日本的胡浩川教授和张志澄讲师,携茶叶系学生登临巴岳山实习制茶,先后制出“玉露”、“玉叶”和“巴岳春”等绿茶,开拓了巴岳茶的科学制法,为巴岳茶的科学研制奠定了基石,巴岳玉露及制法亦载入安徽农学院《制茶学》教材。同时带动铜梁茶旅业得到较大发展,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统计,仅铜梁县城就有茶旅业店60余家,或为茶馆单开,或为茶旅业兼营,或为饮食业与茶旅业兼营等等,可见其铜梁茶旅业之繁荣。
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炮兵团曾派员屯驻巴岳山。1951年元月,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公安部门建立新胜茶场,设总部于巴岳山。1952年秋,新胜茶场总部迁驻板桥,巴岳茶场为第一分场。1958年10月,巴岳茶场由公安部门交还地方财政管理。1959年3月3日,经中共铜梁县委决定,巴岳牧场和巴岳茶场合并为巴岳茶场,移交商业局,分给供销社经营。1963年3月1日,由县供销社转归铜梁县外贸站领导。在这期间,曾任巴岳茶场党支部书记及场长职务的有廖万兴、郑春涛、王书记、唐东模等。
巴岳茶场占地包括解放前的“崇兴桐业垦殖公司”、“协生农场”和福果乡原牛姓果园的所有土地。据1960年统计,全场占地面积1188亩,其中茶园占地770亩。当年从农业局抽调干部,充实技术力量,指导生产,使年产细茶达25387斤,粗茶25400斤。
随着县人民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投资兴建,巴岳茶场生机盎然,生产逐年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巴岳茶场产销面貌更为改观,不仅生产蒸蒸日上,而且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即:1975年研制成功的高香红碎茶,被茶界权威称誉可与印度阿萨姆红茶媲美,于1976年形成批量生产投放市场达6016公斤,远销欧美,销势看好。1978年,巴岳茶场研制的“乌龙茶”销往日本。是年,四川省委授予巴岳茶场“研制高香红碎茶重大科技成果奖”。1982年,国家外经贸部又授予巴岳茶场“高香红碎茶工艺及高香形成机理研究”三等奖。次年,参加四川省出口茶质量评比,高香红碎茶荣获一等奖。198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巴兰牌”高香红碎茶优质产品证书。到1987年,巴岳茶场的茶叶生产,与成立之初的1960年相比(当年产粗细茶约2.5万公斤),已呈数十倍增长。仅1987年就收购茶叶72.6万公斤,加工拼配茶叶71.6万公斤,销售茶叶73.9万公斤(其中红茶达72.1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时任巴岳茶场场长的刘发光,把恢复巴岳牌“玉露”茶生产列为生产的主攻项目。在吴觉农、张志澄、何耀曾等老专家悉心指导下,特请曾在1939年制作过“玉露”、“巴岳春”的老茶师再度出山,传授工艺,培养新手。经过一番琢磨创新,新一代“玉露”成功了:外形条索紧细,匀称挺直,形似松针,光泽滋润,呈鲜绿色;内质茶汤青绿明亮、杯底叶翠绿匀整,品之香气清新鲜爽,滋味醇香甘美。1990年,巴岳牌“玉露”、“玉叶”高级绿茶双双荣获四川省“甘露杯”名茶奖。1991年,巴岳牌“玉露”在四川省“娥眉杯”名茶评奖赛中获得金牌。其色、形、味、香品评得分100分。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当代茶圣、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称道:玉露茶水色鲜绿,味厚香高,比友人送的西湖“龙井”和“旗枪”高出不少,实为内销绿茶中的上上品。1992年巴岳牌“玉叶”获四川省巴蜀食品节银奖。时隔不久,在云、贵、川、鄂、陕五省举行的“陆羽杯”赛中,巴岳牌“玉露”、“玉叶”双双荣获优质名茶奖。1994年又双双获得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优质名茶奖。1996年,巴岳茶被收入《中国茶文化大观》第一章《中国名菜》。该书共收录59种名茶,巴岳茶名居前列。1999年,重庆市技术监督局授予巴岳牌“玉露”、“玉叶”“重庆市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各种实至名归的荣誉,推进了巴岳茶场茶叶产加销稳步发展。从1990年起到2001年企业体制改革期间,其茶叶收购、加工拼配、销售等,均始终保持在58万公斤、53万公斤和60万公斤(其中红茶42万公斤)左右,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成为铜梁茶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2001年巴岳茶场体制改革后,其茶叶的产加销走势逐年下滑。
为推进铜梁茶叶经济的发展。1997年,中共铜梁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农林大口部门会议上指出: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契机,实现铜梁茶叶生产产业一体化;以组建茶叶生产、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的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铜梁茶叶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带动农业生产,振兴铜梁经济作贡献。同时,责成铜梁县农机水电局水土保持办公室组织实施。根据县委、县政府指示精神,农机水电局领导立即召开有关人员会议,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开发茶叶生产,既要有材料来源,又要有适当的制茶地点,还要有先进的制茶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占领市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并与水土保持治理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服务性强的经济实体。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初,正式成立“铜梁县茶叶有限公司”,由县农机水电局水土保持办公室柴学松出任公司经理。因业务发展需要,是年6月18日,调派巴川镇农机水电管理站李运明出任公司经理,调整柴学松为公司副经理。
公司筹建之初,农机水电局从水保经济中组织资金30余万元,作为开办“铜梁县茶叶有限公司”的铺底金,待公司成立后,采取逐年归垫的原则,实行有偿的滚动式发展。并于1998年7月10日正式申请注册,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营业执照。其营业范围是:茶叶的产、供、销和其他食品。当年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结合开辟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在永嘉镇的安溪片区开辟茶叶基地500亩,虎峰、旧县两镇各开辟茶叶基地100亩。同时投资20余万元,在安溪建有制茶车间,购置了制茶设备、锅炉、炒锅、烘干机等,为制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业务技术上,专门组织职工进行培训,由西南农业大学制茶专家包先进(时任铜梁县副县长)讲解、培训整个制茶工艺流程技术知识。从而使职工学到了制茶知识,其制茶技术也得到了极大提高。1998年第一次制茶时,公司采取定价、定质办法,向市场收购茶叶子,及时组织好原料,并在巴岳茶场聘请制茶能手,亲自操作,传授制茶技术,培养人才。当年实现茶叶产品销售收入50万元,开辟了茶叶生产的新局面。
茶叶有限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里,经过不断的努力,攻克难关,学习新技术,总结新经验,终于生产出“毓青”牌高、中、低档名茶、绿茶、花茶等系列茶叶产品。其原料系选用生长在海拔900米毓青山上的优质良种茶树嫩叶,因吸日月之精华、山高云雾缭绕,故称“碧露”。该茶系采用特殊精湛的工艺加工而成,其名茶外型条索紧细,匀直、有锋苗,色泽绿润,清香持久,涵味鲜爽,汤色黄绿明亮,色泽翠绿,香高味醇,属纯天然饮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仅2006年就实现销售收入约80万元左右。
毓青碧露系列高、中、低档名茶、绿茶、花茶,曾荣获重庆市1998年、1999年“三峡杯”优质名茶奖和“1998年中国国际名茶奖”。1999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毓青碧露系列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2002年荣获“重庆市知名产品”称号。同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认证:该产品正式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毓青碧绿系列茶在上海、深圳、重庆、新疆、西藏、山东、四川等大中城市均建立有销售网点达30多个,并逐步形成销售网络体系。在参加香港重庆周活动中,毓青碧绿系列茶深受香港同胞赞誉。铜梁县茶叶有限公司已成为茶叶制品、经营茶叶为主的龙头骨干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带动了全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远近闻名的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中华龙温泉旅游,塑造了铜梁龙文化品牌,带动了铜梁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勃然兴起。以茶产地巴岳山的山水人文景观、茶树茶艺地方特色,以及茶制品的千姿百态为主要内容的巴岳山茶文化旅游,已成为铜梁龙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支撑。巴岳牌“玉露”、“玉叶”茶、“毓青碧露”系列茶,已成为众多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纪念佳品。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会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闲等等,已成为铜梁人民推崇的时尚文化。到2006年末,全县已开办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座、茶馆、水吧、休闲吧,林林总总,多达数百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茶楼、茶座、娱乐会所主要集中在县城巴川镇。其中:以太阳宾馆、铜梁大酒店、金龙湾度假村等为代表的规模型餐饮服务企业,内设茶楼、茶座,以其精致的茶具,优雅的环境,热情的服务,笑迎八方宾客。在一杯杯浓浓馨香的“玉露”、“碧露”品茗中,洽谈商务,寻求商机;交心会友,休闲娱乐;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无不其乐融融。这一处处温馨、祥和的景象,已构成铜梁茶叶文化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既充分展示了铜梁人民和谐文明、安居乐业的社会新风貌,又标志着铜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繁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