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他只是一名想去学门技术、梦想挣点钱后回乡买辆三轮车跑运输的山村小伙子;18年后,他却成为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大老板,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成功企业家。他,就是重庆汉嘉电气董事长王军。不甘贫困的他,穷则思变、变而思进,凭着不懈的艰苦拼搏和敏锐眼光,从月薪300元的打工仔到拥有资产几千万的董事长。
岁月记录了王军从平凡走向辉煌的艰辛,汉嘉考量了王军的坚韧与睿智。让我们走进汉嘉电气,探寻这位平昌籍农民工成功的秘诀---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后发超越的非凡能力和以人为本的仁爱情怀。
技术积累:夯实人生的根基
1979年,王军出生在平昌县响滩镇龙角村,家有兄弟姐妹3人,王军是长子。父母都是老实本份的农民,只会耕田犁地养猪喂牛,全靠庄稼地里的收成过日子,家里的日子过得清贫而和睦。
1996年那年,对于王军来说是难忘的,他考上了高中却又很快辍学了。对于一个本就贫寒的农村家庭来讲,三个孩子上学的压力是极大的,王军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得不告别心爱的校园,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
1997年5月,王军跟父母商量后决定去重庆打工,带着仅有的50元远行,这一年王军只有17岁。初到重庆没钱没门路,王军找到了在重庆打工的远房表哥,表哥也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帮不什么忙,只能让王军自己去找工作。为了省钱,表哥帮忙让他住进了表哥厂里的集体宿舍,宿舍很窄,一个不足10平米的集体宿舍里足足挤了12个人。王军在街上转悠了几天后,身上的钱也快用光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王军也觉得老呆在表哥那里不是办法,硬着头皮找表哥借了60元,通过中介介绍到重庆长江电气公司面试。当年的王军没有今天这般魁伟英俊,身高不足1米6,体重不足100斤。看着这个又黑又瘦,但精神十足的男孩,主管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他想干啥工种?男孩回答:不管啥活路,能养活自己就成。主管被这个外地小伙子的诚恳和朴实所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进厂试用,但声明试用合格才能留下,就这样,王军干起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干的油漆工,每月工资300元。初入厂门的他,特别能吃苦,干起工作来不怕脏、不怕难,不出两月,他的油漆工作也能做得有模有样。公司里的事,但凡别人不愿做的,他都接过来干。有一次,车间需要安电风扇、电灯,他爬上晃晃悠悠的简易楼梯,站在有7米高的上面打电钻、搞安装,一阵干下来,一头的灰,一身的汗,完全成了灰人儿。敏而好学的他总是比别人忙碌,除了每天正常的喷漆工作,他还偷师学艺,趁着工作中的空闲,虚心向公司内的老师傅请教,对电气生产设备、操作技巧、设备维修等进行琢磨。他的吃苦精神深深感动了老板,惜才的老板也满足了他一次次的调工请求,不到3年时间,喷漆、焊接、打磨、钣金、装配、质检、包装……每道工序他都去做了,每项工种他都了然于胸,厂里的技术活儿他样样精通。
2003年,公司派他到西藏昌都的一个电站去搞技术服务,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于对方缺技术人才,旁听电话后,他大着胆子接下了一笔从未经历过的技术改造活,凭着扎实的技术基础和悟性,两个月不到就圆满解决了用户的难题,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万元。这次经历,大大提升了他的从业自信,也点燃了他的另一个梦想——我要搞营销。
回厂以后,公司老板爽快地答应了王军出去搞营销的请求。从此以后,王军每天必定早出晚归,不停地拜访客户,不停地收集订单信息,经常是半夜两三点才回家。半年下来,皮鞋磨破了7双,但由于缺乏销售经验,收获十分惨谈。那段时间,他迷茫过、失望过、失眠过,也曾想打退堂鼓,但骨子里的倔强让他咬牙坚持着,他不断思考总结,并虚心向公司的前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最后3个月,他一举完成了80多万的销售任务,在全公司12位销售员中业绩排名第一。
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军感慨不已。他说,生活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正是生活的磨难、技术的积累,奠定了他人生的根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