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建县时间虽短,但境域历史非常悠久,建制沿革变化频繁。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灌南先后属鲁国、楚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灌南全境属朐县;汉时境内先属朐县,后设海西县,隶广陵郡。据《汉书》记载,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101年),刘彻曾下诏封李广利为“海西侯”,置海西候国。灌南全境为之领地,食邑8000户。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降匈奴废侯,遂改置海西县,此为灌南境内最早的建县记载。灌南的一些文人雅士在呤诗作画题书落款时,喜自称为古海西人,当源出于此。
20世纪70年代末期,灌南境内先后发现了“龙沟汉居民遗址”、“大庙汉墓群”和“古城头遗址”等多处汉居民文化遗址,表明灌南境内为古老的汉居民文化遗址的密集地区。1979年,在建设龙沟河闸工程时,民工们在拓宽加深河床挖土时,发现黑土层中尽是古砖瓦陶器。经省市文物管理部门专家考查鉴定,发现这里文化层厚达8米,总面积约120平方米,出土的丰富的陶器、陶片等文物多数为典型的汉代遗物,少数是战国晚期遗物。新安乡大庙村周围的九里十八墩汉墓葬,也出土了不少典型的汉代文物。新集乡城头村古城头遗址范围较大,距地面约2米左右,出土有东西排列的粮囤20多个,粪坑10多个,砖棺8个,还有木船、瓷枕、铜钱等汉代文物。另外,还有大圈乡中心墩出土了汉代的铜壶、盘口壶、陶壶、铁枪头、护心镜和玉镯,张店镇南闸村大墩出土了王莽时期的钱币等。
三国时灌南境域属魏;两晋南北朝时政区时建时废,先从属南朝的宋,后相继为北朝的东魏、南朝的齐以及北周的领土;隋时境域属朐山县,隶属东海郡;唐代实行道、州、县制,朐山县隶属河南道海州;北宋时全境属淮南东路;南宋时曾割于金,后复归;元朝实行行省制,省下辖道、州、县,时境域朐山县,隶属河南江北行省淮东道海宁州;明清时境域北部属海州,南部属淮安府安东县;清朝后期,全境先属江南江宁布政使司,后属江苏省;民国和新中国初期,分属灌云县和涟水县。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从灌云县和涟水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置灌南县,隶属于江苏省淮阴专区。灌南之得名,盖因地处灌河流域,且位于灌云县之南。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灌南县隶属淮阴市;1996年7月,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