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寺为省级重点佛寺,坐落于太湖县白云山麓,为唐代古刹。寺背倚白云峰,有清泉飞瀑自云崖而下,响声如雷,因名响水崖。激流绕寺而过,名玉带河,河上有石拱桥,建于宋,名玉带桥。海会寺前殿、中殿毁于文革,近年始恢复旧观。主体建筑为一组仿唐建筑群,红墙黄瓦,在山围绿绕中熠熠生辉,环境清幽宜人。山门匾额“海会寺”系赵朴老所书。《舆地纪胜》卷四十六载:“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代诗人王之道(宜和六年进士,有《相山集》传世)有《游白云山诲会寺》纪胜: 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 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 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 初疑翠黛扫,颇类清玉琢。 飞泉何处来?其势白天落。 舂撞吼雷霆,激射纷雪雹。 田家承下流,伐石竞耕凿。 摇风麦初齐,泛水秋尚弱。 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 况有古道场,碧瓦红丹扩。 楼台锁烟霞,松杉聚猿鹤。 我柬孟夏初,征衫汗如灌。 消除爱欲恼,澡洗尘土浊。 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 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薄。 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 当时的白云山海会寺是古树苍藤,遮天蔽日,飞泉瀑布,似雪雹纷飞,狮吼雷鸣。碧瓦红墙被烟霞萦绕,松杉丛中猿鹤相亲,百鸟和鸣,诗人恍如置身桃源胜境,身心为之净化舒畅。这就是宋代白云山海会寺的画卷,宋人尚称之为古寺,那也就是唐代海会寺的旧观了。 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太湖知县李淳曾撰《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建经藏记》。(见宋张昊《云谷杂记》)所谓经藏,是藏经阁、藏经楼等专门收藏佛教典籍的处所,也就是皖西南的佛教典籍研究中心,足见海会寺在宋代影响之大。“海会”是什么意思?“海会”一词,出于佛教著名典籍《华严经》。《华严经》上说:“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为佛经做注的人说:“海”比喻德高、数众。于是人们遂把许多高僧会聚在一起叫海会。赵朴老在《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仿佛灵山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 这里的“海会”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灵山是释迦牟尼讲经之处。朴老是说石窟石像。禅宗在原义的基础上对“海会”做了一些新的解释,禅宗说:僧众到寺院来修行,就好像百川流入大海,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把众僧会聚到寺院来修行称为海会。用“海会”名寺院,是把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意思是高僧云集,虔诚修行。 此后不久,一代高僧、禅宗二十一世白云守端禅师(即白云祖师),在海会寺弘扬佛法,高徒遍各地,为海会寺赢得了辉煌,这和海会寺的丰富典藏是分不开的。 白云守端(1025—1072),系禅宗临济宗八世杨岐方会的法嗣。庆历六年(1046)杨岐方会以临济正脉付守端,守端遂为临济宗九世,守端在海会寺遂将临济正脉付予法演。临济宗的杨岐派在宋、元两代传人日本。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岐的法系,所以在日本佛教禅宗各派中,杨岐方会、白云守端及其法嗣法演都是很有声名和影响的。近些年日本的教授、学者、禅宗信徒三次来海会寺礼佛、考察、观光,即因缘于此。 守端卒于熙宁五年,有诗呈杨岐方会: 我有名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五灯会元》) 守端法嗣、禅宗二十二世、五祖法演至海会寺有诗呈守端: 山前一片闲田地,又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守端有楹联一则: 掀翻海岳求知己; 拔乱乾坤见太平。 (《五灯会元》) 联意涵盖时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宋著名诗人郭祥正(功甫)于熙宁初年来海会寺参谒守端并赠诗。(诗见郭祥正《青山集》) 明哲学家罗汝芳任太湖知县时有《游海会寺》诗: 山人放鹤去,鹤得山人心。 为觅篷壶底,年来水浅深。 白云山麓还有佛塔凌霄、东山古镜、仙人打坐、狮象把口、仙人捧杯、十八罗汉等多处胜迹。 海会寺古刻甚多,先毁于咸丰九年太平军与清军争战,再毁于文革。究以该寺源远流长,灯传不绝,近年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海会寺遂为省重点佛寺,得释妙慧的辛苦经营,其规模与气象均恢复旧观。寺内有千年古树罗汉松一棵,古貌苍颜,枝如虬龙,干如罗汉,传说系唐代高僧手植。 佛殿有联二幅。 清浙江省奉化知县、邑人李式金撰: 识破鲁邦上大人,此道中别开生面; 参透天竺真佛子,这住处独辟云山。 九华山佛协副会长释慧心撰联: 登白云山,饮聪明泉,得般若智慧,愿众生同成正果; 朝海会寺,发菩提心,开人间净土,祝世界日臻文明。 海内海会寺共有五处,太湖县海会寺建于唐代,一开始即以海会名,得名较其它各寺早。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晋城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解放前后损坏严重,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为高塔中的一层空中楼阁,并在此层重点使用琉璃构件,塔每层各面均仿照宋塔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寺院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唐昭宗李晔先赐“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
景区内先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
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寺内著名的景观有“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