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足迹

家乡区县: 安徽省埇桥区

古代:据《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载,为保卫汴河航运,防止淮西藩镇叛乱,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拨徐州的苻离县、蕲县、亳州的临涣县和泗州的虹县来辖,属河南道,治埇桥。州依春秋时期宋闵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①。后来,“寰宇无虞,封圻罢警”(《太平寰宇记》),文宗太和三年(829)废宿州,七年复置。州治仍定于埇桥。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把宿州、徐州统辖于武宁军,宿州仍辖原4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基本上沿袭未变。宋改唐的道为路,下辖府(州、军、监)。宿州初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太祖建隆元年(960),宿州升为上州,设防御使。开宝五年(972)。设保靖军节度使,总揽宿、泗等州军事。神宗熙宁五年(1072),又改为州,辖苻离、蕲、临涣3县,仍属淮南东路。哲宗元祐七年(1092),以虹县的灵璧镇置灵璧县,归宿州辖。高宗建炎二年(1128),宿州为金兵所占。绍兴九年(1139),金人按议和条约归还黄河以南宋地。次年五月,金人毁约,复占宿州。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金人在宿州置保靖军节度使。


元初,宿州属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辖临涣、苻离、灵璧、蕲4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临涣、苻离、蕲撤县制并入州,灵璧改属泗州。至元十七年,灵璧复归宿州所辖。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宿州改属江南临淮府,下辖灵璧县。次年,临濠府改成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称凤阳府,宿州仍属之。


清朝承明制不变。初,宿州上下隶属关系同于明末。康熙六年(1667)。设安徽省,宿州仍属凤阳府,其所辖灵璧县改为凤阳府直辖,此后宿州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废府、州,宿州改为宿县,属安徽省。3年置道,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16年废道,宿县直属安徽省,21年属第六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四专员公署。原驻泗县之专员公署迁驻宿城。汪伪时期,宿县属安徽省维新政府(省府驻蚌埠),后属苏淮特别行政区。民国30年属淮海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属安徽省。

pink pig(2015-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