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家乡区县: 湖南省雨花区

浅析《金陵十三钗》

“有时候,我们反而不想知道真相。”当玉墨穿着那一袭冷艳的旗袍对坐在空旷教堂台阶上的约翰缓缓道出这一句话时。我开始明白,生命中那些所不能承受的残忍、伤痛乃至温存都会变成若如轻鸿的一道伤疤,无从去抚平也不会结痂。张艺谋运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典型人物的选取讲述了一个关于反抗与救赎的故事。以时间为线索,采取线性结构以主人公书娟的主观口吻讲述了发生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之下,一个西方入殓师、教堂的女学生与十四个风尘女子的故事。震撼人心的镜头语言、别具匠心的细节刻画加上极富张力的色彩表达与战争的大背景将这些行走于不同轨道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平行线的交织比直线相交更加扣人心弦,影片运用对比的手法还原了战争的残酷同时刻画了人性的冷暖。硝烟弥漫的战乱之地却留有一片静土,风情万种的红尘女子与一尘不染的女学生避难于同一屋檐下。当女学生与闯入她们生活的风尘女子在厕所门前发生第一次正面冲突时,第一声枪响也发声于这座原本宁静的教堂之中,第一条逝去生命的血液将这唯一圣洁的角落染红,他们的命运开始交织在了一起,而神圣的教堂开始沾上罪恶的鲜血,其中的残忍不言而喻。从因为玉墨等人的到来而表示愤慨的女学生到带着这些女人的希望活下去的每一个人;从起初为了敛财不惜冒着战火去往教堂的约翰再到将学生生命视为自己生命的神父;从进教堂时“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再到替女学生们奔赴地狱的她们。也许是因为战争的“洗礼”让他们与最初的自己形成如此之大的对比,但更不可忽略的是这期间所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冷暖,玉墨无疑是影片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女人,冷艳、妖娆等再过于浮夸的词用在这个女人身上都不为过,兴许是造化弄人,本应与女学生们一样过着循规蹈矩生活的她却落入纸醉金迷的风花雪月之中,不应只是书娟在日本军进过时她从地窖移出去的那一抹视线让她动容,更多的应该是诸如书娟一样的人正是以前的自己或是本应该成为的自己,她才会当约翰把自己化妆成一个女学生时像个孩子一般的笑,才会如此奋不顾身,才会有了让人为之动容的那一幕——12个穿上学生服的“红尘女子”在那间藏身的地窖中将自己视若珍宝的物品交给女学生们,她们给予的不仅仅是一份物品而已,更多的是一份遗憾、一份希望。已把生命看低的她们将自己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爱与恨交给了她们想成为的她们,这无重量的生命慰藉。
人性的冷暖耐人寻味,而镜头语言能够给人最直观的感官冲击。影片一开头以佟大为为首的士兵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恍惚炫目的晃动镜头奠定影片节奏,紧张无序的氛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停歇的枪声、一个个倒下去的生命、毫无冷暖的子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我们眼前,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无奈让人深思,而为了祖国洒热血的战士们让人心生敬畏。忘不了当影片定格在一个个士兵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住炮口的那个镜头,急速的撞击再到无力的滑落,绿色被染成红色,目不忍视,这触目惊心的残忍远比空洞的文字要直观得多,也更不给人留有一丝余地。当豆蔻为了给浦生弹奏《秦淮景》而冒死回翠喜楼取琵琶弦的回途中,被日本兵蹂躏杀害,而一个长镜头带来的强烈视觉重新,让我们的心里又受到一次重重的撞击,这是玉墨不想面对的真相,同时也是这个民族不想面对的真相,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残忍,只能化成一缕轻丝埋葬在心底深处,所触之处无不溃不成军。
如若只是不留余地的伤痛只是让人无法喘息,而影片中色彩的运用带给观众的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绝望。当五彩玻璃映照下的玉墨等人穿着色彩斑斓的旗袍走进这座教堂时,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地方对于她们来说不单单只是避难所而已,而每一次彩色玻璃的细微碎裂似乎就在暗示着她们离死亡的过程。斑斓的色彩之下必定是一场盛大的告别。这场告别不单单只是属于这风华绝代的13人还属于佟大为饰演的士兵。他的身体随着那些五颜六色的染布一起下坠,一起灭亡,一起消失埋没在枪林弹雨之中,影片中彩色的运用不单单只是对比强调这样简单而已,更是象征了一种绝望。五彩玻璃的结果便是这群重情重义的“商女”们的结果,当玻璃被打碎时她们所要奔赴的并不是一场未知的旅途,而是一场知道结果却还是义无反顾奔赴的战斗。玻璃碎了,同时她们那层不知亡国恨的假面也被撕碎了,残渣留下的是重拾的自尊与她们所能寄托的未来。
忘不了斑斓玻璃影下的那曲《秦淮景》,也忘不了玉墨弹奏琵琶时那带着血迹的琵琶弦。那是我们忘不掉的爱与恨情与义,也是她们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影片结尾处当她们依然穿着色彩斑斓的教堂走进这座教堂时,那是她们最初的样子,确是她们最后的记忆,不论是书娟、约翰、其他女学生或者我们都忘不掉那道耀眼的彩虹,那是属于我们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那些残忍与绝望希望能在似水流年的洗涤下随波轻轻的逝去,而留下的温存与寄托能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Dawnnnn(2015-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