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燕山山地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总土地面积1245万亩,是京津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生态屏障。解放初期,大自然留给敖汉人的是“遍地黄沙随风滚,满目荒凉草木稀”的不毛之地。从南往北,依次呈现三种地貌。南部山区山体破碎,“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洪水泛滥”;中部丘陵流水切割,“天降二指雨,沟起一丈洪”;北部沙地风沙肆虐,“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
严酷的现实,坚定了当地干部群众根治沙害、防治水土流失的决心和信心,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敖汉人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生态建设大决战。从1979年开始,旗委、旗政府先后四次做出关于大力植树种草和治沙治山的决定,对每一发展阶段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几大班子共同抓,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赛精神,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敖汉旗委换了七任书记,政府换了七任旗长,历任书记一本经,历任旗长--道令,班子换届不断线,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综合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治沙造林不止。从1980年开始,敖汉旗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1989年,旗政府针对全旗生态建设实际,做出了《七年绿化敖汉的规划》,并形成人大决议。1992年,结合赤峰市生态经济沟建设方略的提出,敖汉旗生态建设实现了单一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1997年制定了《敖汉旗水土保持规划》和《敖汉旗生态建设近期规划》。1998年,旗委以l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敖汉旗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2001年,旗委、旗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2003年,旗委、旗政府又制定了《敖汉旗生态建设规划》。为敖汉旗生态建设绘制了中长远发展蓝图,提出了基本建设方略。在治理中,他们采取了大兵团集中攻坚的办法,每年都确定三至五个乡为会战重点,集中联片治理。90年代中后期,面对远山、石质山、大沙等治理难度大的流域,敖汉旗又采取了联乡联村会战的办法,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集中在一个大的流城会战,各乡镇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推磨转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齐工找价,大体平衡。这样不仅加快了治理速度,而且形成了综合完善的工程体系。近几年,又推出了集中会战和专业队治理相结合的全新生态建设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到2009年末,全旗现有林面积达56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5%,森林覆被率达42.73%,是建国初有林面积16万亩的35倍。经过多年治理,流动沙地已由1975年的57万亩减少到现在的5.22万亩,半流动沙地由171万亩减少到8.79万亩,固定沙地则由31万亩增加到98.87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为223.62万亩。有100万亩农田、150万亩草牧场实现了林网化,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全旗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亿公斤以上;畜牧业产值突破9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畜产品生产先进县”。2009年全旗林业产值达3.4亿元;全旗活立木蓄积达到616万立方米,人均10.3立方米;林业生态经济效益总价值达122.3亿元。全旗农村经济初步走上了“林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汗水播洒片片绿洲,也赢得了喜人的荣誉。国家有关部委先后授予敖汉旗三北防护林体系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全国林业宣传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敖汉旗“全球500佳环境奖”,2003年被全国绿委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敖汉旗“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称号,2009年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荣誉称号。
敖汉旗获得“全球500佳”环境奖后,更加注重开发林沙产业。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由生态效益主导型向经济产益主导型转变。现已建成杨树防护兼用材林基地190万亩,活立木蓄积达470万立方米;仁用杏经济林基地113万亩;沙棘经济林基地60万亩;桑蚕基地8万亩;灌木林基地74万亩;种苗基地0.78万亩,林业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为了把现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抓了木材深加工和山杏、沙棘开发利用等骨干项目,以拉长产业链条。目前,全旗共有各类林产品加工厂65家,果品加工厂7家,产值可达1亿元,利税可达1000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