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淮河源孕育出大量的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孙悟空出世等。据有关专家论证,桐柏山便是举世闻名的盘古神话的发源地。《禹贡》载:“禹导淮自桐柏。”盘古开天,“血为淮渎”。盘古文化在桐柏山源远流长,这里有盘古山、盘古洞、盘古斧、盘古墓等天下奇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诏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一曰淮,二曰济。那时,便有了位于现今桐柏县淮源镇的淮祠。淮祠旁边的水井,谓之淮井;井上有亭,谓之淮井亭;井边有铁柱,柱上的铁索深沉井底。相传大禹治淮,把淮河水妖巫支祁锁在淮井里。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述,巫支祁便是孙悟空的原型。吴承恩于明嘉靖年间在与桐柏相邻的新野任县令时,多次到淮河源观光,因此《西游记》中许多方言均为桐柏方言,桐柏山的水帘洞、花果山、通天河、太白顶、桃花洞、放马场、流沙河等景点均与《西游记》中的描述相吻合。宗教文化是桐柏文化的一大特色。清代以前重道,淮渎庙对面金台山上的金台道馆,为南北朝时南朝的四大道观之首,水帘洞被道家定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清乾隆四十九年以后,桐柏山佛教昌盛,自成白云山系,成为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之一。桐柏山一地多寺,仅太白顶周围就有20多个寺院,堪称中州一绝。
故事
鲁迅先生: 孙悟空的原型是淮水水神巫支祈。巫支祈何许人也?唐代的韦绚在他的笔记《戎幕闲谈》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唐永泰年间(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5年至766年),楚州刺史李汤得到一个渔人的消息,说在龟山下钓鱼时,偶尔发现深水下有一大铁索,“盘绕山足,寻不知极”,李汤于是招集了数十名水手和五十多头牛强行牵拖,其时水面上忽然“惊浪翻涌,观者大骇”,等到拖上岸时,奇迹出现了: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
后来,有一个叫李公佐的人在东吴访古时,在一石洞中得到了一本名叫《古岳渎经》(即古《山海经》)的书,第八卷有文字记载说,大禹治水时在桐柏山遇到“淮涡水神” 巫支祈兴风作浪,阻碍治水,于是禹命人用大铁链锁住巫支祈的颈子,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铜铃铛,然后把他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而这巫支祈“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正好与李汤见到的怪兽一模一样。宋代李昉在《太平广记》中对此事全文转录。另外,宋代曾慥《类说》、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清代蒋义彬《千金裘》、阮葵生《茶馀客话》、周清原《西湖二集》、袁枚《子不语》、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宣鼎《夜雨秋灯续录》、薛福成《庸庵笔记》等书中均有转载,部分还敷衍出了更新奇的故事。这就是鲁迅所持观点的依据。这一传说本身虽属无稽之谈,但并不影响神话小说创作的借鉴和发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