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丝绸之路上的怀集往事 穿越千年的沧桑与风华

家乡区县: 肇庆市怀集县

一艘出土于怀城龙头湾河洲的独木舟,一段见于唐朝《元和郡县志》谓怀集骠山“多铁矿,百姓资焉”的记载,两块属于怀集县的唐代庸调银饼在古都西安南郊出土,一处天后宫遗址在怀集中心洲的发现,一些收集于怀集民间或出土自墓葬的波斯钱币在县博物馆的存藏……种种迹象让燕都怀集蒙上神秘色彩。前不久,受聘为怀集县文化顾问的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提出,历史悠久的怀集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是海陆丝绸之路一个重要对接点。海陆丝绸之路穿越崇山峻岭,连接起了沟通海外南北的丝绸之路。
海陆丝绸之路上的怀集历史少有人知晓,直到近期在怀集文化界热议后,其穿越千年的沧桑与风华才初露容颜。
发现妈祖庙遗址
在一次调研中,黄伟宗教授带队到怀集考察六祖惠能的参禅遗迹,在博物馆里,黄伟宗看见许多清朝以前的英国、日本和古波斯等十几个国家的钱币。他想,怀集地处内陆山区,以前交通闭塞,哪来这些外国古钱币呢?一问才知这些各国钱币来自民间的收藏和出土文物。
那时,正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黄教授马上意识到,明清时期有外国人到过怀集经商。于是他追问当地人:“怀集有妈祖庙吗?”回答是肯定的。黄教授当时就高兴地说:“妈祖庙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
妈祖是传说中渔民出海的“保护神”,大多分布在我国福建、台湾和广东沿海。渔民在出海前都要到妈祖庙拜祭,祈求妈祖保佑自己平安归来。妈祖崇拜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有海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妈祖庙又称天后宫。而怀集是个内陆山区,远离海域200公里,被群山环绕,又怎么会有妈祖庙呢?
参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省政府参事室助理巡视员罗康宁说,广东江海一体的特性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必然延伸到内地,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不是绝对分开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水陆联运之路。
据旧《怀集县志》记载,天后宫在怀城河泰来浮桥下中心洲,清同治十二年改建。至于何时开始建,原建在哪里已无法考究。据居住在河边的老人说,每逢怀城河汛期涨水时,水面一到天后宫的台基就停止了,很神奇!
事实上,妈祖庙在怀集的遗迹不止一处。原怀集县史志办主任林昉告诉记者,旧《怀集县志》还记载,怀集县境内还有供奉妈祖的潮洋寺、海洋寺。前者在下帅乡的偏远山区,后者在县城北20公里的连麦镇白沙学堂路口。此外,近年来,还在该县梁村镇圩镇发现有天后宫的遗迹。
黄伟宗教授说,以前少数内陆市县虽有天后宫的记载,但至今已找不到遗址,能在怀集这样的内陆山区找到天后宫遗址很罕见。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货物直接出海的有力证据。
水运发达商船云集
从地图上可见,怀集,处广东西北部,居南岭余脉之南侧,接八桂大地广西,近芙蓉潇湘湖南。昔日怀集,境内青山叠叠,林海莽莽,物产丰饶,流一江汇两河聚二十一水,河溪处处,四通八达,连接三省。
绥江上游可直通广西贺江,下游可达四会、广州及西江沿岸各地;中洲河向北可到连山、鹰扬关和湖南永州;凤岗河向北可到连南、连州,向东可往阳山、清远;梁村河向西可去封开和广西梧州。在丘陵陆路行走艰辛的古岭南,行走水路无疑是交通的较佳选择。
“因此,水路助推了古时怀集的商贸业发展。”林昉说,从四会马房沿着绥江而上,怀集县境内,发现不少古时留下来的大小码头的遗迹:坳仔码头、绥江与凤岗河交界处的象角古庙码头、龙湾码头、三江口码头、梁村圩码头……这些码头都是古代商船的集结地,在县志都有所记载。古人通过这些码头,开展货物进出口贸易,即通过水路把怀集的土特产运出,把外面的盐、布匹运进来。不同的码头,其功能不大一样。其中坳仔镇大洞码头以竹交易为主;县城龙湾码头以竹木、土特产交易为主;梁村圩码头以出口米、粮,进口盐、布匹为主。
“有码头的出现,就证明怀集古时水上交通活跃。”当地文史专家介绍,通过水路,外面的货物进入怀集,然后,往东北方向走,通过汶朗镇的云梯古道进入洽水、连南、阳山一带,至湖南;向西南方向走,则进入广西、贺州。至今,汶朗镇的云梯古道就是怀集古时作为南来北往重要通道的物证。专家们还介绍,现在怀集县博物馆里还存有当时失散于民间的古波斯钱币和广东出土最长的“独木舟”(汉代水上交通工具,6.95米长,0.52米宽),古时怀集水路交通的繁华可见一斑。

赵晓梅(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